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化工作的主旋律。城市绿地建设应根据城市气候、土壤和植物区系特征,城市建设状况、经济基础和文化沉淀,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大力推广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及技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营建城市绿地,这对促进城市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确立生态优先的准则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要作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贯彻生态优先的准则。绿地要与城建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同步或优先,规划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植物景观多样性的建设中,要合理的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配置,发挥绿地水循环、气候调节、降低污染等功能,健全景观生态结构。
2.以物种多样性恢复和重建为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城市绿地建设应以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基础。首先要全力保护城市的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和通畅的生境迁移通道。其次,要重视丰富绿化植物品种,特别是要加大地带性植被中的新品种引种和驯化工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地景观。第三,要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种类和扩大物种多样性相结合。第四,按照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群落结构,尤其是合理选择耐荫植物,丰富地被植物多样性。
3.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环境具有的多样复杂、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等特点,城市绿地建设必须考虑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多种综合因素,利用城市多变的特殊小气候环境,营造景观的多样性。针对城市绿地自然土壤性能差的特点,积极推广对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重视植物配置与建筑物环境的协调,将建筑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保持绿地景观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过分强调奇花异草、盲目将南方植物北移、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化模式,跟风赶时髦,其结果是生态和景观功能得不到保证,代价也极大,应特别引起重视。
4.关键是处理好种间关系绿化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出现,景观退化,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等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不足也是重要技术原因。
竞争和适应是绿地种间关系的主要影响因子,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目标种和邻居种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等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谋和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提高绿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5.核心是建立群落自我维持机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城市绿地建设要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改善种群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建设中要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和土壤相适应的植物种类,推广乔灌草结构群落,尽量减少单一树种模式或草坪,促进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降低建设和维护费用。
6.要重视生态文化内涵城市绿地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场所,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设计,促使植物形与神的结合,创造意境,增加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