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月堂式灯笼、莲花寺式灯笼、法华寺灯笼、东照宫式灯笼、光悦寺形灯笼、永德寺式灯笼、八幡宫式灯笼、观修寺式灯笼、善导寺式灯笼等。二是从形状上分有三角灯笼、水萤灯笼、三光灯笼、舞乐式灯笼、柚木形灯笼、方形灯笼、落雁式灯笼、茅屋式灯笼、松琴式灯笼、宝形灯笼、袖形灯笼、方形无础灯笼、琴柱形灯笼、天下茶屋式灯笼、面影式灯笼、圆形吊灯笼(金属制)等。三是依作者的喜好创造的,如珠光形灯笼、绍欧形灯笼、利休形灯笼、家原式灯笼、重源式灯笼、织部形灯笼、远州形灯笼等。其他还有朝鲜式灯笼、吉野式灯笼、江户式灯笼、自然岩石式灯笼、天正式(金属制)灯笼、庚申式灯笼、雪见灯笼等。石灯笼的构造从下至上依次是:基础、灯柱、中座、火袋、灯顶、宝珠。其中灯柱的两端和宝珠的下部都有莲花雕刻。中座、火袋和灯顶的截面常做成同样边数的多边形,火袋每边是放灯的窗口。二、洗手钵和蹲踞洗手钵是茶庭中的必备用品。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在茶会之时,茶客在进入茶室之前,在经过茶庭的时候,就必须在洗手钵或蹲踞前先洗手和漱口,以达清净身心的目的。洗手的顺序是从主人开始,依贵贱先后进行。另一方面,洗手钵也是大小便后洗手而用。在小堀远州(1579-1642 年,江户时代造园家)以前的茶庭中,曾有村田珠光(室町时代茶道创始人,生卒年不详)的精神本位,千利休(1522-1591 年,桃山时代茶道和茶庭大师)的飞石本位,到了小堀远州时代,才开始了以蹲踞为本位的书院风茶庭。他把书院的风格与茶庭的风格结合在一起,以蹲踞为本位创立新的茶庭模式,以示与前朝的不同。洗手钵石组的发展经千利休和古田织部(1544-1615 年,桃山时代战将和造园家),到小堀远州趋于成熟。江户时代,在池泉园林中的书院前或茶室前也用它,在茶庭式坪庭中应用就更广泛了。高的洗手钵近一米高,而小的洗手钵只不过20-30 厘米高。这种低的洗手钵称为蹲距。通常,园林中的洗手钵是用一个巨石,外形做成各式各样。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菊花形、伊势井口组合形、刻“布泉”的钱形、宝箧印塔形、盐坛形、伊势岩形、桥桩形、日本扁柏木形、菱形、方柱星字形、难波寺形、梅花形、浮船形、银阁寺形、四面佛雕形、袈裟图案形、方石方口形、枣形、桥形、镰形、斗形、铜壶形、富士山形、灯座形、中国船形、司马温公形、水缸形、球形、水壶形、铁钵形、圆柱星形等形状的洗手钵。作为洗手钵石组,它不仅是一个洗手钵,而是多个景石。一般的构成是,以垫有石基的洗手钵为中心,周围有几个用以打水、洗手和站立的伴石。由围石发展到单个洗手钵,再由单个洗手钵发展到一个蹲踞石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也反映了茶庭的发展由飞石本位走向蹲踞本位的过程。最早的洗手钵只是用自然的卵石围合起来象征山中的泉水。后来茶客们根据石塔的残存构件,从石制品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出了洗手钵。现存最早的洗手钵是永仁四年(1296 年)以净琉璃寺堂前的水池边上的石制洗手钵。在茶道大师千利休时代,他创造了洗手钵石组。不仅有一个洗手钵,而且有一群伴石。当时伴石只有添石和前石。较为复杂一点就是前石作为踏脚石,左边是汤桶石,右边是手烛石。到古田织部时代,后有添石,前有踏石,左有场桶石(也叫心体石),右有手烛石(此时称搁脚石)。在小堀远州时代,添石没有了,但是,汤桶石、手烛石和踏脚石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踏脚石前另有佛石和控石。不管是哪一种组合,在踏脚石与洗手钵之间有一堆小卵石称为疏水石。现在,许多园林中的洗手钵石组的洗手功能已经丧失,更多的是装饰功能。洗手钵或蹲踞依它与其他园林构成要素的关系有许多种的做法和称谓。蹲踞偏向于伴石的另一侧,则称为向钵;蹲踞居于伴石中间,称为中钵;蹲踞处于水流中央,称为流钵;在水流中用一圈小石围成洗手钵的形状,而实际上没有洗手钵称为假流钵。蹲踞处于水流中央,为洗手须渡石板桥而至,称为桥钵,如京都市高台寺庭园中即有。蹲踞在水中央,其侧有汀步石以渡水,称为渡石钵。蹲踞位于水流的岸侧,在岸上有伴石,称为池岸钵。当水池的水位很深时,把洗手钵做成高高的圆柱形以利用洗手,称为桥桩钵。洗手钵或蹲踞置于地势很低的位置,则须做踏步以下达,称为下达钵,洗手钵处于悬崖下面,则称为崖下钵。(上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