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美是城市人精神风貌的展示。因此,建设园林城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已形成建设园林城市的热潮。笔者从事园林科研工作十余年,深感欣慰,激奋之余,提出几点想法,抛砖引玉,愿与同行商榷。
树立“绿化第一”的思想纵观城市的发展史,都是城市发展起来了,再“填绿”。因此,绿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先天失绿”对有些城市将成为永远的缺憾。如果我们这样想:把现代的高楼大厦、厂矿、街道、机关、学校等放到我们预先建好的大花园中去建,这样的城市一定很美,但这是不现实的。
当初被我们忽视的绿化,今天不仅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还要在行动上加大力度才能补上。大连人行动的早且快,“大干苦干三年,基本绿化大连”,使他们很快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我们学习大连,就要树立“绿化第一”的思想。首先,在绿地的分布建设方面要有超前的规划。新建区要预留好充足的绿地,改造区要尽量多的安排绿地。其次,在绿地的设计及施工方面要提倡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使绿地真正成为陶冶情操的地方。再者,在绿地的养护管理上,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在绿地的效果评价上,要列入各行政辖区的第一责任目标,进行统一考核,实行一票否决。要在全市形成“植绿者上,不绿者下,爱绿者荣,毁绿者耻”的社会新风尚。
有了以上这些方面,结合实施一些“花园单位”、“园林庭院”、“绿地广场”等绿化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芳草萋萋,百花争艳”的城市,一个“楼在草中卧,人在花中行”的城市就会展现在祖国大地。
“大环境绿化”是创建基础城市绿化往往是重内而轻外。
因忽略改善大环境而使小环境的改善效果不理想。就像盖大楼,上部很好但基础差,难以维持,所以,在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中要切实加强“大环境绿化”的基础地位。
例如三门峡市属干旱、寒冷,夏季偏东风,冬季偏西风的北方丘陵城市,大环境的绿化尤为重要。近十余年三门峡市先后在南山坡、风景区、涧河进行了绿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范围和数量还远远不够。根据三门峡市特点,是否可以在两河(黄河、涧河)三路(310、209和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大面积的阔叶林绿化,规划好林带的宽度,选择好造林树种,使三门峡不仅成为园林城市,还要率先成为森林城市。
“精品绿化”是创建的关键城市绿化如城市发展一样是区域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先绿后美”不知在大家嘴上挂了多少年,“栽几棵树先绿起来再说”、“现在没钱,少栽几棵吧”等等,只见楼长,不见树多,原因是钱少。
更有甚者,绿化不讲科学,设计不搞论证。一味跟别人学,往往造成“前边种,后边死,最后换”的浪费现象,使本来就不多的绿化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笔者曾受命为多家单位规划设计过较高档次的绿化图纸,遗憾的是大多都因资金紧张而降为一般绿化,而这其中不乏“宁舍绿而保他”,足见“精品绿化”的难度。
实施“精品绿化”,首先要严把绿地规划设计关。严禁那些不科学的,低档次的,缺乏品位的方案通过。使我们的各级领导懂得:“精品绿化”就是效益绿化,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绿化。其次要发挥园林专业单位的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属专业绿地建成城市的第一批绿化精品,发挥精品绿化的示范作用。再者,要严格规范绿化施工和管护队伍。确立资质审批程序和管理机构,严禁无证施工,无证上岗。这是杜绝产生“绿化庸品”的有效途径。最后,要建立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绿地。
坚持“绿化原则”是前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城市绿化也是如此。
在园林城市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要以绿地“能够满足人民休息,观赏及文化活动的需要,社会评价良好。”就单说社会评价吧,这就很难众口归一,因为少数人的决策要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绿化工作中是常见的事。
那么,有没有可遵守的“绿化原则”?回答是肯定的。一位园林学者说:城市绿化要“以树为主,花草相随,优化品种,合偕搭配。”栽植的模式是“树下有花,花下有草。”他的话代表相当一部分园林工作者的意见,是否可以作为城市的“绿化原则”,笔者是赞成的,希望有关方面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尽快形成统一的意见,以规范城市的绿化工作,避免走弯路,使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始终沿着正确、快捷的方向进行。
“见缝插绿”是有效手段人们常说:城市里最拥挤的是人,最缺少的是绿。这反映了人们对绿色的渴望,对人多绿少的无奈。
其实,只要留意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些该绿的不绿,绿了的不足,废弃地没法绿,空闲地又不愿绿等现象,追问起来都有充足的不绿理由。据三门峡市有关人员粗略估算,若把这些地方全部绿化起来,城市即可多出绿地300余亩,人均绿地可增加1平方米,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