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中惟一不足之处是入口广场的设计。广场是公园到市区的主要出入口,但由于广场的处理十分空旷,还使用了白色混凝土作为铺装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也显得很炎热。但位于广场东部的长达1000英尺的线型音乐喷泉,给空荡荡的广场增添了些许生机。喷泉低处的水槽与河道相通,水流可以汇入河中。
除喷泉水景之外,设计中利用河水的第二种方式便是将河水直接引入公园内,形成一个“内陆港湾”,它成为向人们展示自然溪流生态过程的场所。此外,港湾还可用做游船的临时码头。
哈格里夫斯划分公园用地十分合理,设计中将一期用地中的20英亩作为城市公园,另外的30英亩处理成开放的草坪、儿童游戏场和野餐地,以求为大众提供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大众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对自然风景园的记忆,从而在感情上取得了大众的认同。
哈格里夫斯通过设计,将原有地形得以精心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观,与城市的肌理也更加和谐。
设计中把线型驳岸处理成锐角状,意在抽象地再现因河流的冲刷而形成的斑驳岸线:这种形式的处理结合了交通流线的便捷性设计,为大众创造一个通达的户外活动场所;同时,部分岸线的这种处理形式,在洪水期自然的形成了良好的蓄洪池。如此,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在公园的设计中表达地相当充分。
在种植设计上,哈格里夫斯认为应当选择本土植物,并在形式上尽量保留其自然的生长状态,不做过多的人工修剪。为防止水流对植物造成过多的影响,他选用金属框作为岸边植物的种植坛,以此来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这种做法也有利于河道堤岸的保护。
通过总结一期工程中的得与失,占地约32英亩的二期工程的滨河公园的设计在原有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一期工程中的设计手法,如创造适宜的休闲空间;作适当的地形改造;选用乡土树种等应用到二期工程中的同时,掺入了更丰富的设计元素。
二期工程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螺旋形散步大道,整个散步大道的高差约为54英尺。通过它,人们能上达“大四大桥”,并到达河对岸。该桥作为该地以往工业区的遗址被适当的保留下来,结合公园的设计将其改造成为人行通道。
公园建设的三期工程在1991年所做的总体规划中并未涉及。开发商建议将三期工程建设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自然式公园。
在公园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和开发商通力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因为他们认识到,要改善自然河道与城市的关系,并不是通过建设一个公园就可以做到的。有必要将公园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并确保公园在14年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是一个整体,不因政府领导的变更而改变公园原有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构思。这在城市建设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实证明,公园因此所取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