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之六: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熟悉国际城市发展情况的俞教授说,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缺乏人性、不适于居住,从发展的角度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的步行或非机动车联系,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追求。俞教授指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俞教授说,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战略之七: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学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大工业社会形态很不发育,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对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现实的安全和管理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但现代的保安技术早已突破围墙和铁丝网的时代。事实上,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更加安全。战略之八: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俞教授指出,“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有明确的红线范围。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时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就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战略之九:溶解城市,保护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俞教授的视野还涵盖了农田。他认为,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中国城市扩张模式以及规划及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俞教授说,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正如公园在溶解一样。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到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战略之十:建立乡土植物苗圃俞教授对这样一种现象持反对态度: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很难看到各地丰富的乡土物种被有效地使用。他说,究其原因,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鄙视乡土物种;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关于前者,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后者则是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