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对世界造园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当代的园林设计师能对古典园林加以认真分析研究,并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应用,会对我们的设计大有帮助。
一、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是最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连系。科学证明,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将会造成人的自律性丧失,生物钟失调,新陈代谢不平衡。然而随着地球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快速膨胀,人类许多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资源、风景资源为工业化的负作用所破坏,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些因素使得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观念日益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宣传,在生态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建设大园林的观念也成为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和倡导的方向。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分析所做的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否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从园林的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要理性、科学、客观地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园林中的乔、灌、草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都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当前有一些城市出现城市广场热、欧陆风情热等,经过理性分析,它们能否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真正改善城市的环境,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大千世界又是景象万千,日月光影,山形水貌、花草树木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地存在着,可以让我们尽情展现。园林设计师应当遍游天下美景,多接触自然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到那时必定百花齐放,精品不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纯典型化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给大家分享的过程。师法自然的方法各有高招,从设计思路上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利用科技手段夸大突出和概括自然美中最有生命力的景观。比如许多喷泉、叠泉水景的设计,虽然在自然界找不到它们,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是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三、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都有许多杰出作品。从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到小中见大、序列空间,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结合设计实践,谈谈笔者对以下几点的理解:
1.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讲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另一方面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分主次关系。结合场地现状特点造景可能为广大设计师所重视,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在中华世纪坛绿地的设计中,最初的方案有许多复杂的景观元素,如喷泉、小品、雕塑,但是最后都取消了,只用简单的圆形线和波浪曲线来与世纪坛的建筑形体相呼应。绿地中大面积以绿化为主,用植物来烘托景观的主体———中华世纪坛。再比如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设计,最初也想在公园中安排许多复杂的景观元素,甚至有“玻璃城墙”、“激光城墙”的设想。但是考虑到公园的性质是遗址公园,是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应该把北京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作为景观主体。因此公园最终方案从园路的线形、植物的配置以及景点布局都紧紧围绕明城墙展开,给城墙提供一个最自然的环境氛围。在林荫树木的掩映下,游人可以细细品味明城墙所拥有的历史与沧桑。同时,简洁的设计布局使公园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景观中,使其成为反映老北京历史变迁、展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文化景点。现在有一些设计师往往忽略因地制宜的设计要领,把小区绿地建得像城市广场;有的绿地号称“花园广场”,却全是硬质铺装;有的街道变成了造景手法的展览路,全然不考虑市民的活动需求、城市的生态需求以及周边的环境氛围。设计者应该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设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