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城市绿地,应该说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城市、规划城市最重大的进步之一。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好比人体,绿地好比城市的“肺”,是城市的呼吸器官,是城市环保、城市生态、城市景观和城市疏散的重要保障,是城市要素中最重要的构成之一。发达国家城市的绿地率都达到50%以上,当然城市绿地不仅要多,而且质量要好,做到青枝绿叶、绿草如茵。绿地还将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立交融为一体,成为联系城市各要素的裙衣和纽带。因此,绿地的多少和优劣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大多数城市在其周边和新建设区规划了较多的绿地,然而在城市中心区或旧城区却很难找到较大的集中绿地,这已经成为不少城市的共性问题。这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规划得较早又缺乏前瞻性造成的被动局面,使得城市生态环境无法在市中心得以改善。通过卫星遥感拍摄的热岛分布图上明显地看出,建筑集中且缺少绿地的地区热岛效应十分明显。难道这一难题永远不能得到解决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单位的整合,一大批企业迁出了市区,不少学校正在合并,一片片“都市里的村庄”正在改造,同时城市整治中在拆除违章建筑,这些都为城市中心区增加绿地带来了机遇。
近几年,不少城市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拆迁污染扰民企业进行房产开发,这成为不少企业扭亏增盈的重要手段。虽然此方法不失一种企业发展的途径,但宏观上讲所有工厂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应高屋建瓴地考虑拆厂建绿这个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新课题。
诚然,拆厂建绿不会给工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从城市发展的战略上看,这又是必要的一步。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是合算的。事实上,北京、上海等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综上所述,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高度重视城市超负荷、超强度开发这一严峻课题,控制和把握城市中心区建设总量,把部分规划建设用地调整为绿地,使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建设纳入更加科学合理的轨道。
2.研究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为了解决超负荷的问题,能否突破中心大团和分散集团式的原有观念,研究并探索以高速公路为主线的“藤上结瓜”的新规划模式。即沿着高速公路建设社区组团以缓解城市中心压力的新思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现代社会生活,沿高速公路发育起来的由居住、办公、康乐为一体的边缘城市社区正迅速形成,这样的社区在欧美一些中心城市周边都有不少。
3.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元投资的机制,利用产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为契机,征用土地拆迁危旧在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新绿地。建议有关部门,象研究房改、危改一样,把拆厂建绿纳入工作日程,搞出试点,以便推广。政府可以投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信也可以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拆厂建绿、拆危建绿,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本世纪增加市中心集中绿地的最后一次机遇。从宏观上看这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手段,是城市中心的 “退耕还林”,所换得的生态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不能替代的。对那些由于财力,一时不能拆厂建绿的,应该从规划上把这些厂、校划为城市绿化储备用地,以实现旧城改造的科学规划。
4.重新着手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修编。为城市的科学合理容量和绿地分布打下基础。逐步做到规划建绿、科学建绿、按需建绿。我相信,在向城市中心区挖掘绿地的推动下,我们的城市建设区和绿地将会出现韵律与节奏的合谐变化,不仅从生态上、而且在景观上都会使城市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