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花卉的栽培已由过去小型分散的田园式和家庭阳台养植,朝着现代商品化花卉种植业转化。随之而来的插花热,也由公共场所和宾馆、饭店的礼仪性装饰走向美化千家万户的商品。因此,切花保鲜问题已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在国外,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到现在已近40年。在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由于有得天独厚的花卉资源和悠久的花卉种植栽培历史资料可供借鉴,为此,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从事花卉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切花保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下面我们先谈谈这一问题的关键——切花体内的变化。 花卉采收后,由于花枝和植株之间隔断了联系,营养物质供应断路,使得花瓣内部迅速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蛋白质、核酸、磷脂和其他大分子的生命物质及结构物质迅速解体,核酸酶和其他水解酶活性及乙烯产物迅速增加,从而加速了花瓣的衰老。另外,由于质膜的通透性增加,破坏了水分代谢的平衡,使花衡水分的蒸水量大于吸人量,造成人不敷出的状态,导致花朵萎蔫。与此同时,由于溶液及花茎中的微生物大量繁衍,随之而来的是它们的代谢产物也越积越多,堵塞了花茎中的输导组织,也影响了水分的吸收,更加速了切花的凋萎。针对这些生理生化变化,人为地为切花创造一个与末采收前类似的活体环境,是延长切花寿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