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九篇连载报道可以看出,在早期研究工作中已确立了切花保鲜过程中糖代谢、杀菌剂和以稀酸调低PH值的作用。进入50年代以后,通过调查研究,使人们对切花生理学和如何改善切花质量和寿命进行了新的探讨。其中以对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最为重要,因为它导致了人们去发现和合成多种抑制剂。这对切花保鲜商品化过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这些抑制剂中,以氨乙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和氨氧乙酸(AOAA)抑制乙烯生物合成的效果最佳,延长荷兰石竹寿命的能力,大大超过蔗糖、8-羟基喹啉和柠檬酸的效果。但由于它们的价格昂贵或毒性较大,在实际应用中都难以推广。这一难题直到发现了硫代硫酸银(STS)对乙烯的抑制反应后,才得到较理想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STS还具备在花茎中移动迅速的特性,从而推动了切花工艺学的迅速提高。在此基础上,各国学者在实践中又将蔗糖和其他组分的防腐剂等与其混配使用,取得的保鲜效果更佳。考虑到遗传因素的作用,人们还对不同的花卉加入不同组分,生产出不同的商品保鲜剂投放市场销售。 除此之外,切花的寿命长短还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的状态。这种生理平衡过程,主要靠植物本身合成的一些内源生长激素调节,其中以植物激素、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最为重要。因此,人为地调节它们在切花中合成水平,降低促衰老激素(乙烯和脱落酸)逆反调节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种考虑,人们往往要在一些保鲜剂的配方中,加入适当的外源生长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