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调整喷头的灌水循环周期
绿地灌溉系统中使用喷灌,有时会发生径流。这是因为喷头喷洒出的水比土壤吸收的水多,用专业术语解释就是喷头的喷灌强度大于土壤的入渗率。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当开始产生径流时,把喷头关闭,等待一段时间等水渗入土里,再打开喷头直到发生径流为止,关闭喷头,等待一段时间……直至土壤湿润深度达到15cm。说起来很繁琐,其实很多灌溉控制器都有这个功能(循环入渗功能),可以自动运行;或者降低控制器的每次灌水时间,增加灌水循环次数。
以上的4个方法是制订绿地灌溉制度的基本原则。另外,在日常灌溉管理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同绿地要区别对待
有过灌溉的管理经验无疑是好事,但是,这些经验应该被当作条件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不能局限于或者照搬其他绿地的灌溉制度。因为,不同绿地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别。比如,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植物类型、绿地功能上的差异等。如前所述,这些差异也影响着灌溉制度的不同。
2.加强观测
初步制订灌溉制度后,应该对灌水结果的一些指标进行及时观测。比如,经常测定灌水前后的土壤水分含量;一定灌水时间后的土壤湿润层深度;发生地表径流的时间等等。总结灌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和规律当然是十分有价值的。观测的目的就是根据观测结果总结规律,找出偏差,及时修订灌溉制度,最终制订更趋于合理的灌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