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我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要素。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对于水的运用可以上溯到周代,周文王所建之灵囿中就有一片神奇的水面,名为“灵沼”。《诗经·大雅》中赞美到:“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意思是周文王在灵沼,满池的鱼都欢腾跳跃。从那时起,水就成为园林的主要内容。在许多园林中,水体占全园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如颐和园、北海、西湖、拙政园等。
水景之所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是生命之源,而且因为理水手法是中华民族一种深层文化的象征。
1.水无形无色,却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
《庄子》中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特别是静水,如明镜一般不惹尘埃,是虚无的化身,然而其周边的建筑、山石、花草、树木乃至其上方的天空都含映在其中。水使人感到既澄澈清明又含蓄深沉。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来建园的一个原因。在园林中,静静的一片水面,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周围所有景物的倒影,还能看到水中的鱼虾,水面的莲花,更可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无形中扩大了空间。水丰富了园林景观,加深了园林意境,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2.水惠及万物,却能廉和处下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的善象水一样,水惠及万物而不争(名利)。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水恩泽万物,却甘愿处下,从不彰显自己。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
在古典园林中,常有许多建筑(如亭、廊、阁、榭)临水而建。为突出建筑的地位,大多是前部架空在水上,水好像是从建筑下方流出。《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讲的是一种理水手法,这样就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有限的水面平添幽深之感。在水面宽阔,池岸较长的情况下,也多以树木杂草驳石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造成池水无边无际的视觉印象。以上这些从表面上看只是艺术手法,但实际上却暗含着深层的哲理,那就是水的谦和处下,甘做陪衬,毫不彰显自己。(上)
颐和园内,静静的水面映入岸上景物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