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期《中国花卉报》发表了朱士吾先生的“无污染栽培与土壤栽培的区别”一文,我读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朱先生请教。 (一)“无污染栽培与土壤栽培的区别”,这是朱先生文章的题目。 在这题目中,朱先生用“无污染栽培”取代无土栽培,我认为是不恰当的。首先是我国的无土栽培来自英文的SOILLESS culture,soil是土,less是无,culture为栽培,译为“无土栽培”是非常正确的。马太和教授把“无土栽培”要领引入我国后,已使用近二十年。其次,“无污染栽培”一词本身也不够科学,因为无土栽培中也难免有污染,如菌类的进入、天然水中某些杂质成分的进入等,只能说污染少,不能说无污染。 (二)别名 朱先生在“无污染栽培”中使用的别名第一个为“无机营养液栽培”。其实营养液配方中特别是近年来使用的螯合物如EDTA铁、DTPA铁等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中金属元素铜、锌、钼的螯合物,它们都是有机化合物,还有使用腐殖酸的,腐殖酸也是有机物,既然营养液中有有机物,怎么能笼统地称“无机营养液栽培”?再一个别名为“无菌栽培”,世界上恐怕根本就没有无菌的无土栽培,因为菌在自然界无所不在,即使灭菌很严格的组织培养中也常有菌类光顾,何况无土栽培不能进行全面灭菌,怎能无菌呢?它又不是在真空中,就算在真空中也还有嫌气菌类呢。所以“无菌栽培”一词是不严密的。第三个别名为“无有机质栽培”,这个名词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首先,无土栽培的创始人格里克就是使用秸草、枯枝落叶等组成的种植床种植的,秸草、枯枝、落叶等都是有机质。其次,国内外出版的主要的无土栽培书籍如Resh的《水培食物生产》、联合国FAO1990年出版的《园艺作物生产用的无土栽培》、法国Black1987年出版的《“无土栽培”(les culture horssol)》,国内马太和编著的《无土栽培》(1980,1985)等,均有相当比重的有机基质栽培。第三,国际无土栽培会议历届的论文集中,没有哪一集没有有机质栽培的。而且近年来有机质栽培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人工有机基质发展较快。 朱先生所列“土壤栽培”的别名,第一个为“有机质栽培”。在大多数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只有百分之几,无机质的含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什么置90%以上的无机质于不顾,而称为有机质栽培?“土壤学”、“栽培学”、“作物学”、“园艺学”、“造林学”等有关植物土壤种植的教科书中,也还没称土壤栽培为“有机质栽培”的。 再一别名为“腐殖质栽培”。从名称本身来看,意思是说在腐殖质上进行栽培。现在虽然有从泥炭、褐煤等中提取腐殖质的,但提取的腐殖质大多用于工业、医药等方面,农业上只用作刺激剂、土壤改良剂等,并没有用以栽种植物的。因此,用它表示“土壤栽培”似恐不妥。 第三个别名为“生物尸体栽培”。生物新死后的质体叫尸体,尸体是未经分解的物体,只有微生物或小动物才可以在上面生长;而植物一般是必须等生物尸体分解,形成简单的无机物时才可吸收利用。生物尸体上如何生长植物? (三)栽培基质 朱先生对无污染栽培的栽培基质说:“营养液栽培和基质栽培都采用无机质,基质既没有土壤又排除有机腐殖质。 首先”营养液栽培和基质栽培“这个名称的使用就不确切,一般的无土栽培书刊中,都使用水培和基质栽培。水培中的水有人称之为液体基质,有人称之为无基质,在这里所用的基质实际为固体基质,一般省略“固体”二字,采用“基质”。而营养液栽培与基质栽培不能平行排列,因为营养液不代表基质,而且基质栽培也使用营养液。 其次说:“无污染栽培的基质既没有土壤又排除有机腐殖质”。首先,“有机腐殖质”一词就使用不当,这就象去买肉时说买“有机猪肉”,吃馒头时说吃“有机馒头”一样。其次,关于无污染栽培的“基质……又排除有机腐殖质”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不管是营养液中使用的化合物,还是使用的基质,都包括有有机化合物或有机质,在肥料中除了螯合物外,还有一些有机化合物如尿素、尿甲醛、交换性树脂类等。至于基质中使用有机质,如天然的锯末、刨花、树皮、稻壳、泥炭和合成的有机基质如聚苯乙稀、尿醛、聚胺脂泡沫等。所以基质不能“排除”有机腐殖质。 朱先生在“土壤栽培中”中称“土壤中固相的土粒包括无机质和有机质。无有基质的‘土粒’,就不称土壤。L在土壤学中土壤虽然有许多种定义,但土壤是土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一概念是公共场所接受的。至于土壤中的土粒可以包括有机质,也可以不包括有机质,土壤的固相中有有机质、矿物质和生物,它们总称为土壤。如果只取土壤中某一颗粒,因其是“无有机质的‘土粒’, 就不称土壤”,那么就是有有机质的“土粒”恐也不能算土壤。 (四)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