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作为景观生态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为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遇到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规划模式和技术途径。其优势就在于,可以从宏观尺度上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景观功能变化的关系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整体研究。 要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8个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生态功能,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规格植被斑块等,它们对保持城市基本生态过程、维持生命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景观是以人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单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适于人类生活的宜人景观。 3.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连续性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从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出发,通过景观要素的空间合理布局,优化景观格局,增加城市景观内部各类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城市郊区自然景观要素之间的生态联系,以提高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5.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这就要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使区域景观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区域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6.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 7.综合性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其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于对城市景观的起源、现状、变化机制的理解,对它们的分析需要多学科合作。其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对城市景观进行有目的的调整,调整的依据是景观结构、景观形成过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价值观。这就要求在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 8.地域性原则 地方特色是城市景观的灵魂,根植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此外,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经历了从单目标到多目标,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预测预报功能加强 景观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这就要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具有动态性,把城市景观状态作为时间的函数,预测规划后景观变化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未来决策者提供调整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必要信息。 2.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 随着景观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自然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的加深,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多属性、大范围的景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景观变化模拟成为可能,将野外景观各种要素或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长期观测结果相比较,以确定景观结构和利用的最优模式,从而推动定量分析与模拟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与发展。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读生态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