扦插是花卉繁殖的重要方法之一。今日的扦插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古籍中关于花木扦插有着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几种比较特异的扦插方法,供读者参考。 明代浙江嘉善人姚绶著《菊月令》一书。书中记载,对菊花的奇异品种或奇异芽变,为了加速繁殖,避免绝种,采用了不寻常的扦插方法:将朽木钻孔,漂浮于小水沟中,把剪下的插条插入孔中,下端少许入水,木块上少少加些肥土,等插条生根后,另行移栽。这种扦插很像当代植物的液体栽培法。 明代王象晋所著《群芳谱》中有一段关于茉莉扦插的记载:“梅雨时取新发嫩枝,从节折断,将折处劈开,嵌入大麦一粒,乱发缠之,插肥土,阴湿即活。” 这段记载,颇符合科学道理。现代植物学告诉我们,许多植物的节及其附近部分,分生组织细胞很多,细胞容易分裂,所以插穗应当选在枝条靠节的部分切断。枝条经切削后,伤口附近的分生组织细胞加速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产生新的根系,于是,插条成活。而成活的关键,又在于伤口的状态,一方面,要使伤口附近的细胞能够存活,因此要保护伤口;另一方面,要为这些细胞的分裂提供水分、养分、空气与合适的温度条件。如措施不当,往往在细胞周围有了空气便没有水分,有了水分便没有空气。按《群芳谱》的记载,在用麦粒支撑的劈开的插条缝隙中,既有水分吸附上升,又有空气弥漫于四周,从而统一了水分与空气存在的矛盾。另外,在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插条不易萎蔫,故能保证生长素等有机物质的合成,有利插条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