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是水仙的重要病害,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水仙的茎叶组织,严重时,植株提前4—8周枯死,影响了鳞茎的生长,给生产造成损失。
一、病状
发病初期,病斑多出现在叶部的尖端,呈褐色,可导致尖端成段枯死,以后逐渐扩展到茎梗上。病斑呈纺锤形至椭圆形,也有的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几个病斑愈合后,呈红褐色的大型条斑,致使叶片扭曲,后期病部破裂。遇到潮湿的气候,病部出现深褐色的小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二、发病条件
〈1〉气温和雨水与发病的关系较大。翌年2月上旬出现初次侵染。4—5月为发病盛期,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反之,病发则轻。〈2〉营养条件与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田间植株密度高,施肥过量,植株生长脆嫩,田地渍水后未能及时排出,这样病害发生就严重。
三、防治措施
生产管理:〈1〉清除病源,消灭寄主。水仙褐斑病有多种寄主,尤以田间杂草和水仙鳞茎为主。因此,在种子或花球收获后,必须注意清除田间及田埂上的所有杂草,并剔除带病种子。种子储存选择阴凉、干燥的房屋,做到定时通风、翻动;〈2〉因连作的水仙田块,逐年积累病菌的数量,病害发生严重,应注重轮作,减少病害的侵染源。同时注意合理施用水肥,避免氮肥偏重,防止土壤过湿,雨后及时排水。
化学防治:〈1〉种植前用代森锌300倍,或50%托布津600~800倍浸泡种球15—30分钟,可大大减轻发病率;〈2〉从3月中旬开始,使用1%波尔多液,或700倍75%百菌清喷洒叶面,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3—5次,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