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贴近群众
今年1月13日,又有17个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是自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命名城市最多的一次。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建设部城建司园林绿化处处长曹南燕。曹南燕说,当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而努力,这种趋势令人鼓舞;但是有的城市为能被评上园林城市采取一些不顾实际的做法应大力制止。
曹南燕说,自1992年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以来,尤其是2001年全国绿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地积极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表现在各级领导普遍重视,绿化步伐加快;各地投资加大,形成全社会参与园林绿化建设的热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进展加快,绿线管制制度逐步完善等多方面。
“但是”,曹南燕提出,“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热潮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园林建设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城市间绿化水平差距在拉大。据统计,目前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的,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33平方米、18.63%和22.06%,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指标1.03平方米、7.17个百分点、7.6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均绿地不足3平方米的城市还很多,不足1平方米的城市就有15个。从每个城市内部来看,则存在绿地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绿量不足;城郊结合部缺绿少树;小公园、小绿地、小游园少等问题。
曹南燕说,前几年一些大城市流行过的“大广场、大草坪”在一些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始重演,对此,她强调,各城市绿化建设要确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注重贴近群众,建设民心工程,不能搞形象工程。对很多城市大搞“亮化工程、夜景工程”,曹南燕也提出意见:“亮化工程”应该是城市重点地区的“亮化”,而绝不能是整个城市范围内的“亮化”,否则浪费能源,劳民伤财;在绿地中布置过多的照明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利于植物生长。针对一些小城市和小城镇仿真植物用量太多的问题,曹南燕说,城市绿化首先要具备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然后才是观赏。仿真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毫无益处,也未体现当地自然地貌和历史文化,实不可取。
要建设好的园林,设计是源头,虽然近年不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设计风格雷同、高素质设计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很严重。曹南燕说,园林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各地不妨搞几个样板工程,使广大设计人员学有条件,学有目标。在植物应用方面,曹南燕建议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以生物多样性为原则,多种乡土树种,多种在当地表现好的树种,速生、中生和慢生树种相结合,适量减少草花应用数量,增加宿根花卉的应用数量。
曹南燕最后说,随着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的城市不断增多和全国绿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评选园林城市将更加严格。
链接:
国家园林城市是建设部为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而设立的一项以反映城市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为内容的称号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全国已有56个城市(城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分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和特别条款等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