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眼见不少民企发大财,但光彩的背后,竞争极为残酷,能捱上3年者不足一成。有心人无情地剖析民企的死因,让后来者不必多走冤枉路。有些失败原因,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例如:
一言堂:大企业的总裁个人持股九成以上,大小决策由一个人拍板,一旦决策失败,整个企业就垮下来。靠电脑软件起家,1994年总产值近8个亿的“巨人集团”何以倒下来?死因便是决策人史玉柱拍板让企业在3年后迈向100亿,并将巨人大厦由原定的18层临时增高到70层,令投资额由2亿一跃而成12亿。
短视:1989年,“东北钢琴厂”为了制造抢购风潮,宣布“幸福”牌钢琴买家可在5年后拿回全数本金,5分钟热度,止不住5年之后企业大量失血,两千万索偿定时爆炸。
凭直觉行销:某华南电视厂根据中国人以红为喜庆的习俗,就决定将出口泰国的电视机转漆红色,无视当地人以红色象征血液和救火车的习惯。滞销后更一错再错,以为灰色典雅宁静,比红色更适合这佛国,浑然不知此灰看似超度亡灵用的锡箔纸。
盲目跟风:凭直觉随意抄袭成功方式,有时也是死路一条。卖老年服的某企业想借上世纪90年代的“休闲服装热”分一杯羹,却没估计到市场迅速因一窝蜂而饱和,钱没捞到,却剩下堆积如山的服装。
轻视保护品牌:品牌是企业的命根,但畅销多年的“荣葆”牌梨膏糖却对这百年商誉不以为意。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工商部门要求全市商标整顿,特意提醒催促该企业注册登记,可企业领导认为单凭质量高、疗效好已足够,结果被别家公司抢先登记,并反过来控告荣葆侵犯商标所有权,原荣葆自此不可逆转地由盛而衰。
超速膨胀、缺乏后续发展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保健品起家的90人小企业“沈阳
飞龙集团”,4年间由400万利润极速膨胀至2亿,但广告宣传、行销企划、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发育却跟不上而告失控。在港上市的鸿图也自然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