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7月13日刊登的《发展节能型园林势在必行》一文对目前我国节能型园林建设的环境和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那么,节能型园林建设现状如何,有关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又有哪些见解?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节能型园林发展面面观”专栏,结合实例对不同类型的节能型园林进行报道。 公园是市政用水大户,大部分公园绿地除去植物灌溉用水外,通常还会设有一定面积的水景,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这些水景一般都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水用后多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公园绿地怎样节约用水就成了业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部分公园率先行动起来进行了探索。 占地4.7万平方米的北京市宣武区万寿公园,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节能型公园。宣武区园林市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园从2004年7月开始用水系统的全面改造,新建的雨水回灌系统能有效的收集地面径流,将绿地、园路的雨水引入回灌井,增加汛雨对地下水及土壤水的入渗补给,起到节约草地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全园安装的绿地灌溉设施避免绿地用水漫灌,并将6000平方米的道路广场改为透气渗水铺装,以利于雨水渗入地下;公园的人工水池可收集雨水作为部分景观用水,景观使用后再用于草坪和树木灌溉;在不影响大景观的前提下,将公园周围的草坪用草改为节水性能好、观赏期长的植被。通过上述措施,公园每年可节约用水1万余立方米。 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在节水和污水处理再利用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园占地2.4万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由中国、美国、韩国的水利、环境、园林专家共同设计。于1997年筹建,1998年完工,使锦江(府南河)的污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多项水净化系统,通过植物和微生物调解,最后达到国家三类水域(地表水)标准,甚至可以养鱼游泳。其中,用来净化水源的植物就有200余种。目前,活水公园已经成为市民的亲水乐园,公园管理方也在园内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节水、净水知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北京市园林科研所主任李延明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去年9月份,该所承接了市科委一个有关北京城市节水型园林绿地的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以乡土植物为主的耐旱植物及应用技术研究;二是园林植物的需水规律和绿地的灌溉模式研究(例如,不同植物每年和每个季节的不同用水量);三是再生水的使用对植物、土壤、地下水及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四是节水型园林绿地的构建技术,即一块绿地如何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在保证绿地功能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这个项目将在明年底完成,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技术的应用,将对北京的节水型城市园林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延明还指出,目前很多公园和绿地都使用了喷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虽然微灌、渗灌等更先进的方式已经出现,但也不要盲目跟风,应该充分考虑地域、植物等因素后再进行推广。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发展不应以水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公园必须重视水的利用模式,走节水型公园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