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在建设中多存在“注重眼前景观效果、忽视十几年后甚至数十年后的景观价值”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绿地的持续发展和长期景观效益的发挥。很多绿地初建成时效果不错,但数年后弊端就凸显出来,下面笔者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城市绿地调整的必要性和调整重点。 早期景观效果与远期群落结构之间的矛盾,要求对绿地进行适当调整。 目前城市绿地建设所用的园林植物大多形体小,布局密,主要是为了尽早体现景观效果。绿地建设初期,园林植物间多是协作关系,对生存环境的竞争并不剧烈,但随着园林植物的不断生长,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就比较突出了。为促进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及绿地结构的稳定发展,在日常养护管理的基础上,应进行绿化调整。调整的重点是适当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移栽或间伐,病残植物可直接伐掉,健康植株则需移栽,以保证绿地植物健康生长所需要的合理空间。 园林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要求随着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绿地中的乔木,尤其是雪松等一些树形规整的树种,随着生长其冠幅的扩展空间受到限制,一旦偏冠或下部主枝自疏、缺损,就会丧失观赏价值;绿地中的花灌木,因为乔木树种树冠的不断扩大和花灌木树种自身冠幅扩展,导致花灌木生长的光照条件、空间环境日趋恶化,开花灌木成花量递减,内膛花枝、抚养枝日趋衰弱、枯亡,逐渐失去应有的观赏价值。其种植密度越大,反应越明显;绿地中的矮生地被植物也是如此,随着园林植物群落郁闭度的日趋增高而影响阳性地被植物的生长,影响色叶地被植物的观赏效果,而布局在林缘及草坪内的一些阴性地被植物,因光照过强也无法正常生长。 此外,绿地中速生树种和慢长树种由于生长速度的差异而失去原设计种植时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一些喜光树种,由于受到速生大乔木的遮盖,其生长发育日渐衰弱;相反在疏林草坪内,孤立生长的阴性树种,如杜英、乐昌含笑等由于光照偏强,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日趋衰亡。 这种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根据各类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调整,为他们设计合理的生长空间和生存环境,让喜阴者有遮蔽,让喜阳者能得到充足的阳光。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地景观效果,需进行改进和调整。 城市园林绿化总是十分讲求园林景观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丰富多彩的色相、季相变化,虚实开合的空间布局,以及与城市建筑、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但由于城市地理、生态环境的差异,园林植物生长状况各异以及园林设计的不够周密,建成后的绿地景观往往留下种种遗憾。为了让绿地景观效果更趋完美,有必要对不合理的局部改进设计,进行调整。 为满足园林绿地使用者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进行调整。 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游人量日益增长,对绿地初建时的各种园林设施,如坐凳、避雨设施、休闲茶座、无障碍通道、甚至公厕、垃圾箱等设施的完备都有了新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设计的疏忽及初建时建设资金投入的有限,对原有的园林设施也需要进行更新和完善。 城市园林绿地在建设初期,由于树种选择不慎、种植密度偏高、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等原因,影响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持续正常生长以及园林植物景观功能的持久发挥,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凡此种种,只有通过对园林绿地进行调整,才能使园林景观质量得到提高,使园林绿地更符合市民休闲、游览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