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就像一组舞台,需要各种各样适合人们使用和富有艺术性的“街具”。“街具”是指城市街头上的各种地景设施,通俗地讲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比如各种活动的引导设施、围合设施、信号标志以及憩坐处。它们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街具”的功能实用性与精神性兼具
“街具”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其按实用价值,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满足交通需要的小品,如交通指示灯、候车亭、车栏、自行车架等;满足人体需要的小品,如坐凳、凉亭、柱廊构架等;满足人们所需信息的小品,如路标、时钟、广告牌、电话亭等;满足景点装饰所需要的景观要素,如雕塑、花坛、喷泉、叠水瀑布等;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需要的小品,如嬉水池、儿童游乐设施、锻炼器械等;另外还有一些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垃圾箱、路灯、邮筒等。
“街具”的存在不仅是为了人类的行为与活动要求,更在视觉上形成节点与记忆。特定地域中环境与视觉节点的结合,可以形成一个信息交换、意见沟通及休憩的中心。“街具”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元素,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的作用。良好的“街具”设计与布局并不局限于“室内家具外移”或“户外公共设施”的意义,还是公共空间中触发人们积极使用户外环境的重要因素,成为足以凝聚能量、释放活力的区域象征。现代建筑体形简洁明快,不尚繁琐装饰,因此需要丰富的“街具”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
设计的标准满足人行为和心理需求
一般“街具”的体量较小,色彩较单纯,在场所中起点缀作用。 “街具”的设计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设计的尺度人性化;二是造型和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前者是功能上的要求,后者则是艺术上的需求。
创作者对于“街具”的主观表达固然重要,但设计物更需有效地诱导、呼应空间特性。借用物品、设施的联想、提示,可以协助人们识别地域属性,投入空间情境,因此“街具”还具有点化隐晦的妙用。
对“街具”的基本考评标准可略分为五项:就环境涵构而论--对境物呼应的评价;就操作使用而论--对尺寸、比例的评价;就耐久程度而论--对材料、结构的评价;就区位对象而论--对数量多寡的评价;就需求分布而论--对行为功能的评价。“街具”与特定地域环境之间的整合,将更容易满足主、客观条件的整体需求。
未来发展趋势个性化 综合化 人性化
欧美各国历来重视市镇广场和街道的建筑小品,各色“街具”与建筑物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在一些社区里,石礅、石板、“断壁残垣”都成为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日本有些公园和广场还设置了节水型的喷水小品,有水无水皆成景。
随着我国城市面貌的不断改观,城市街道和广场上的小品也逐渐增多。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街具”呈现出个性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趋势。同时,“街具”也在向环保、节能等方向发展。
目前,座椅可用石材、木材、竹藤、金属、铸铁等不同材料制作,颜色、造型也更具个性、艺术性。在垃圾分类收集与可回收资源再利用要求下,各种分类垃圾筒走上街道。可兼做休息的凳椅在花坛边、水池边也出现了,“街具”的功能日趋追求综合效益。其细部设计越来越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同时,“街具”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协调,大大丰富了街道空间景观。
链接:作者仲德?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琳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2届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