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萧山有一位极善经营的"花木王"。一直很想去他的丰东园艺场看看。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记者相约专程前往萧山,去领略"花木王"王国昌的风采。老王的"三重"经:重信息、重信誉、重友情 一到位于萧山宁围镇的丰东园艺场,记者就被老王那幢高大的四层半楼房吸引住了。这么大的房子是不是太浪费了?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宽敞的客厅,里面早已坐满了客人,听口音便知是各地前来购苗的客户,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
来自浙江文成的王秀莲是为新建的刘英公园购苗的,她说,她已从这儿连续进了4年苗木,老王的花木质量好,价格合理,不点货也不用担心会出差错。安徽池州地区公路管理局的陶毛华刚装完20多个品种价值1万多元的苗木,他对记者说,老王对远道而来的客户,管吃、管住,还不收分文,他对客户真够照顾的。记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王的楼房建得这么大是有"预谋的呢!"河南获嘉县花协理事陈泽云对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去年底,他以每株2.8元的价格向老王订了4000株紫薇,到今年初提货时,紫薇市价已涨至3.8元一株,可老王仍以2.8元的价格发货,还给他多发了500株,他觉得过意不去,又给老王送来了4000元钱,可老王坚决不收,陈泽云感慨地说,老王就是这么一个讲信誉的人。
在这里,记者意外地遇到两位从北方来推销苗木的客人,且已在此住了一晚,记者好奇地问老王,这种客人也要招待?老王只说了一句:"人家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就算交个朋友嘛!"当记者问在座的客户最初是怎么想到从丰东园艺场进货时。客户们十有八九的回答是看了《中国花卉报》的广告。老王说,现在搞经营,信息最重要,而(中国花卉报》的广告效果真不错,因此从1987年起,他每年都要在报上做几次广告。采访到这儿,记者总结出了老王的经营诀窍:重信息、重信誉、重友情。老王的奋斗史:危难之中显本色 萧山宁围镇是个出经营人才的地方,全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节厂就在这里。王国昌虽然不是大企业家,但在花木经营方面,却是个名副其实的人才,最令人钦佩的是他最初对花木经营的选择。
丰东村村长庞宝泉向记者介绍,80年代初,经营龙柏曾使萧山出了不少暴发户,那时王国昌并没赶上趟。到19沥年,苗木经营跌入低潮,当时的丰东村苗木场也陷入了困境,90%的苗木滞销,苗场工资发不出。村干部找到了王国昌,请他牵头振兴苗场,老王的答复十分干脆:"既然信任我,我就干!"就这样,在苗木行业还十分不景气的1986年,在苗木场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在村民们不解的眼光中,老王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承包了村办的15亩花木场。他经过分析认为,苗木销路不好,不是市场不需要,而是自己的苗木品种太单调,经营方式不灵活所致。于是,他立即着手调整品种。在过去单一种柏类的基础上,发展成黄杨、杜鹃等多品种花木的基地。并开始在(中国花卉报》上刊登广告。奇迹终于出现了,1987年,他就扭亏为盈,获利一万多元。之后的十年里,他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品种,生意象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目前,王国昌已拥有苗地近百亩,花木品种达300多个,去年,他销出花木达I凹多万元,客户遍布北京、四川、河南、云南、广东等20多个省市,并开始向国外拓展业务,向韩国出口瓜子黄杨400万株。
纵观王国昌的奋斗史,真可谓是:危难之中显本色,十年终磨一剑成。老王的信念:富了不能忘乡亲 富起来的王国昌始终没有忘记邻里乡亲。为了共同致富,他经常无偿向乡亲们提供花木供求信息、栽培技术,介绍销售渠道和客户。农民腾金根在王国昌的帮助下,从1994年开始种花木,当年就获利1万余元,去年,又净赚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有几个五保户由于缺乏劳动力,承包地荒在那儿,老王看见了,就出高价把五保户的田都包了下来,荒田种上了郁郁葱葱的花木,五保户的生活终于有了保障。
在王国昌的带领下,丰东村家家户户种起了花木,去年仅此一项,就为该村增收70多万元。老王不仅热心帮助乡邻致富,还经常支援公益事业,前几年,他捐助盈丰中学500元支持教育事业,今年初,他又给乡敬老院送去1800元钱,使老人们过上了一个舒心的新年。王国昌心里时时挂记着乡亲,乡亲们也给他很高的荣誉,他连续四年被评为萧山市"一优两高"农业先进典型、萧山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先进个人"和宁围镇花木生产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