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2001年全区不过万亩规模,2002年达到2.5万亩,2003年底将达到5万亩。现在的江夏区,从北到南,是3万亩“大花山苗木花卉产业园”;从西到东,是万亩花卉长廊;汤逊湖畔,国道两旁,苗木基地集中连片。发展花卉苗木业成了江夏区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旋律。
目的:农民腰包鼓起来
江夏区花卉苗木的开发,采取“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模式,从1999年到2001年,区政府先后投资370多万元,用于改善大花山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的基础设施。2002年,武汉市市政府把大花山基地确定为市级项目,命名为“武汉大花山苗木花卉产业园”。产业园内设有大规格苗生产区、常规苗生产区、钵花盆景区、种苗繁殖区、市场服务区五个功能区。第一期工程市政府投资40O万元,用于园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育苗大棚3600平方米,完成300亩喷灌设备,建500亩采穗园,盖起了2000平方米的科技大楼。目前第二期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面展开。
开发:花木幼苗逢春雨
江夏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要农民致富。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苗木花卉要与农业结构调整、解决撂荒地、充实“空壳村 ”、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并在政策上加以引导,技术上进行辅导。推动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现在江夏区有1000多农民在业主苗圃内打工,每人每年获得近万元工资的收入。当地农民也积极学习苗木种植经验,有的村已成为“吃粮靠责任田,用钱靠苗木花卉”的专业村。
湖酒镇张林村有撂荒田1000亩,党支部书记张保鸿十分着急,不知种什么好,区林业局长尹维胜告诉他,发展苗木花卉是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办法,并多次派人进行技术辅导。在区林业局的支持指导下,张林村三年将1000亩撂荒田全部栽上了樟树、杜英、桂花等苗木,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个村的农民吴连良,种了4亩樟树苗,两年累积售苗收入5万多元。现在全村人种植苗木花卉的积极性更高了。本报通讯员张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