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苗木热兴起以来,“囤苗”一直是经营者屡试不爽的赚钱之道。所谓“囤苗”是指这样一种运做方式:当某苗圃看准一品种后,花一年或数年暗中进行该品种的大面积生产扩繁,待羽翼丰满、时机成熟,就把大量产品推向市场。此时竞争对手要么没货,要么产品数量很少,对新上市产品够不成冲击,于是在市场中就形成了“一头独大”的形式,苗圃自己基本上可掌控价格,从而获得可观的利润,因此也有人叫此为垄断经营。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兵法谋略亦讲“藏于九天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所以,“囤苗”可以说是一种商场战术,它所凭借的是当前的市场环境,也是商家谋取最大利润的一种必然选择。自古以来,囤积居奇必要借势。“囤苗”借的则是城市绿化建设大发展、对新优苗木需求旺盛这个势。在城市化的拉动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绿化苗木的供和需都将处于高速增长之中,各地究竟适宜种什么树也还在探索和试验中,并且人们对绿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苗木的多样性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尚不稳定的市场为“新优品种”的炒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企业对超额利润有一种本能的追逐,但靠常规的规模经营、专利保护等获取超额利润在我国苗木业中目前并行不通。首先,苗木业不同于汽车、家电行业,规模经济不明显,如果种同样的品种,一个上千亩的大苗圃与只有几亩地的小苗圃相比在成本上并无优势,自然也就很难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收入。其次,大多数苗木繁殖比较容易,而且生产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户,品种专利保护也暂难实行。生产企业众多,模仿跟进相对容易,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当前苗木业利润最大的环节集中在新优产品的生产、推广上。对有实力、有技术或信息灵通的企业而言,对某一个或几个品种实行暂时垄断经营无疑是获取高额利润的理想方法。
然而并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照方抓药”,“囤苗”对品种的“ 成色”和企业实力的要求是很高的。纵观曾在市场上“大红大紫”过的品种,如北海道黄杨、紫叶李、香花槐等,除了本身优良的特性外,都还有很好的“卖点”:北海道黄杨是补华北地区缺少常绿阔叶树的空,紫叶李受宠源于彩叶树热潮,香花槐则得益于其被谣传为北京奥运指定树种。而在市场上真正能掀起大波、领一时潮流的是那些实用性强的品种。比如刺槐在我国被广泛种植,本身需求很大,如果企业找到了一个叶色金黄的金叶刺槐,那就又迎合了彩叶树热潮,相当于发掘了一个金矿。除了耳聪目明、嗅觉敏锐能找到“奇货”外,企业要从金矿中挖出金子,自己必须有厚实的底子。“没有规模不成市场 ”,种个几亩、数十亩小打小闹不行,人们对新品种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不做宣传、缺少销售渠道,“藏在深闺无人识”在当今社会是不行的。看到了未来的机会只证明了你有眼光,而要把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没有资金、规模的支撑也是难尽人意的,所以“囤苗”只发生在大苗圃身上。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待“囤苗”现象。大家知道,产品的生命周期分5个部分:推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退出期。在推出期和成长期,产品销量不大,竞争者少,此时利润是很高的,“囤苗”赢利就是抓这个时间段,而且与工业产品相比,苗木新产品的成熟期太短,几乎一过成长期价格就大幅下滑,直接到了衰退期。所以对新品种的跟进切不可盲目,一定要看清产品处于什么阶段,以免造成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恶果。
不过,整体来看,“囤苗”对行业是利大于弊。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行业需要清泉,需要新产品、新企业、新理念来推动,在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下,很多优秀的苗木企业投身到“囤苗”中,不断推陈出新,对加速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出,加快品种的新旧更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