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转基因植物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产物。转基因是指根据人们需要的性状,用人工的方法,从生物体(供体)内把控制这种性状表现的基因找出来,加以分离,移植给需要这种性状的生物体(受体),并使之在受体中表达,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物种的过程。应用转基因技术而产生的植株叫做“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远缘杂交育种的限制,充分利用自然界基因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动植物品种进行改良,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了的经济效益,但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对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孟小雄的文章摘要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1983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株转基因植物,自此以后,人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新型作物的热潮席卷全球。美国至今已批准进入大田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就有近50种,其中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重要的粮、油和纤维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牧草和花卉。其他发达国家近些年也不断有转基因植物问世。例如:澳大利亚培育出名为‘Moondust’的开淡紫色花的转基因香石竹,因其具有可人的花色和较长的切花插瓶寿命而为花卉市场注入了活力。
转基因植物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转基因植物所具备的“品质”,是根据人类的需要而制定的,如高产,优质、抗病虫、耐严寒、抗高温、耐盐碱、抗倒伏、抗除草剂、提高某些成分的含量等等。因此,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植物,无论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是花卉、药材等,都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转基因植物作为一个新物种的出现,一旦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也可能会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如果某一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来基因在栽培过程中“逃逸”,就有可能进入本地区的野生植物种群,使其遗传性状改变,进而对其他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甚至演变成恶性杂草,给农作物带来严重威胁。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一些转基因作物的野生近缘种。此外,由于培育转基因植物时,人们的片面性或设计缺陷,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例如:带有抗真菌特性的转基因作物,在提高了对有害真菌的抵抗能力的同时,也会对诸如土壤中的菌根真菌等有益真菌造成威胁,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对作物带来不利影响。总之,转基因植物是人工设计制造的新物种,释放到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是外来的,都会因新的遗传基因的介入而对原有生态系统带来影响,使该系统中的原有物种的正常繁衍生息受到干扰、破坏,甚至导致物种消亡。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随着转基因植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不断地向商品化转化,社会学家和科学家也在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性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联合国环发大会(1992)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就指出: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在使用和释放时,既要考虑到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因此对转基因植物必须进行安全评价,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释放对环境所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家们对转基因植物的环境风险评估提出了一些测定方法,以求,进一步找到克服危害的最佳方案。生态风险判断大致可分为:危险分析、发生事件的分析及影响分析等几方面。
环境风险评估是转基因植物培育并向商业转化不可缺少的环节,如美国投入到生态风险评估上的经费,占同期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1%,虽然比例不大,但必定占有一定分额,成为转基因植物研究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同国家对转基因植物释放的风险认识有所差别。发达国家往往比发展中国家要求更为严格,以致有些国家的研究者把自己的转基因研究成果拿到别国进行释放验证。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更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对释放后的风险不够重视。
为保证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生物技术产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为此,国家要严格立法,使转基因植物的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要人们提高认识,自觉抵制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保证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使用。摘自《植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