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行道树大量死亡的报道在媒体上频频出现,很多地区的行道树“年年栽,年年死”,根本无法形成优美的道路景观。究竟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造成行道树无法生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广增。
据张广增介绍,通过对北京和吉林等地区行道树生存现况的调查和实验表明,行道树周围土壤生态条件被破坏是导致行道树大量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造成土壤生态条件恶劣则有多方面因素。
城市街道建设大量使用硬质铺装,透气性差,导致土壤的生物活性大大降低。张广增介绍说,当土壤中CO2浓度超过1%时,就会抑制植物种子萌发,延缓植物根系发育。而在调查中,大多数行道树土层的CO2浓度都远远超过1%,最高竟达到4.3%。此种情况下,根系根本无法正常生长发育,病虫害也会增多,树势逐渐衰弱,最后死亡。而且在不透气路面的覆盖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差,土壤中许多物质的生 物转化过程必然会降低,进而影响树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应,轻者导致行道树养分缺乏,重者引起植物中毒、死亡。
去年冬季,北京由于融雪剂喷洒操作不当,土壤中盐分超标,造成北京市内9000 多株行道树和85万株绿篱死亡,其中部分行道树已生长了20多年,补栽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够理想。
此外,修筑道路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建筑垃圾经常被掩埋在行道树周围,将原本属于行道树根部生长的土壤结构破坏,行道树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水分、养分等正常功能难于进行。而北京市每年的交通事故也会造成近千株行道树死亡。
张广增建议城建和园林部门,在进行道路设计时,应给行道树留出足够的土壤空间,并尽量保持裸地面积。对于无法避免踩踏的地面,应该铺设透气性好的覆盖材料,或设置土壤通气装置。对已经建成的不合理路面,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应该除去不透气的硬质路面铺装,其次采用打孔、充气或埋设通气设备等方法,改善深层土壤的通透性能,还要定期给行道树补充水分和养分,以满足行道树生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