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是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进行景观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想学好园林设计这门课程,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组成园林各种要素的基本特点和处理手法,在此基础上以形式美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各种选景手法,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点和景区,再将这些景点和景区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巧妙地布局,最终形成一幅完整优美的风景画面。
一、组成园林要素及处理手法
1.地形:地形是组成园林空间的最基本要素,它是其他要素的载体,它像绘画中的纸(油画中的画布)、剧场里的舞台、电影的屏幕,在组成园林景观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一个景观创作中,地形处理不恰当,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而且是难以挽回的。因此,可以说,地形处理成功与否将决定景观创作的成败。
首先,我们应从地貌学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地形景观。在园林中常遇见的地貌景观大致有山峦、丘陵、平原等几种形态。其中平地是指坡度平缓的园林用地,在地貌中多属冲积平原或是山麓脚下到水岸边的和缓过渡地带。这种地形多为水的沉积或山地风化物的搬运而形成,在这类地形中很少出现悬岩峭壁。
园林中对平地地形处理,首先要保证地面有1%至2%的排水坡度,坡度过小,难于施工,也达不到排水的目的,坡度过大(如大于5%),人们坐在草地上有不稳定和下滑的感觉。其次,平地应力求变化,通过适度的填挖形成微地形起伏、使空间富于立体化而产生野趣,从而达到引起欣赏者注意的目的。
自然界的丘陵主要是第四纪冰川沉积形成的,有50米台地之称,多为馒头状起伏的土山,本身景观不形成明显的特色。在园林地形设计中,为节省土方,一般只堆叠2米至3米高的土丘,在土丘上种植树木后,正好阻挡视线,可形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园林空间。通常,我们仿照自然界丘陵的形式,将园林地形设计成带状丘陵、环状丘陵或构成群山之势。在堆置丘陵时,要蜿蜒回折,有断有续,忌高矮一致,布置一般,坡度雷同,为了增加天际线变化,可在丘陵顶部种植高大树木,使高者更高,平地种植灌木或草地,使低者更低,以加强其立面变化。
山峦是地壳运动隆起而形成。山地形成的年代不同,母岩的成份不同,产生不同的山形,凡山形具有雄伟、险峻形象的,往往在地壳变动中上升地较强烈,断层较发达,形成山峦的年代较晚。园林设计中对山地的处理是在仿照自然山峦的形态特征进行的,首先园林中的山常有高低起伏而形成山峰。一个山岭可能有几个山峰,但每个山峰不能等高,高的称为主峰,一般只有一个,其他的山峰作适当地分布并互相连贯称为配峰,形成主次分明,主次之间还有趋承呼应,次要的配峰避免距离相等或高矮相同。其次是山要互相回抱,数峰连接形成山岭,山岭不能成为一条直线,要像自然界的山岭有曲回,有分岐,有环抱,山岭的走向变化很多,人工堆山常取回抱形式便于安排空间,形成较好小气候。此外,园林中堆山还应考虑到不同视距、不同角度观赏山的景观效果,而堆山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和平远。高远是指从山下仰望山巅的仰视效果,以产生高峻、雄伟的气氛。深远是从山前窥视山后使山体产生丰厚幽深的感受,从而达到丰富空间层次之目的。平远则是指自近山眺望远山,是观赏远山背景所取得的景观效果。
2.水体:自然界水体的形态主要有河、湖、溪、涧、瀑布、涌泉等几种形式。园林中对水景的设计也是模仿自然界中水存在的形式进行的。通常在园林设计中将山与水同时考虑,形成山环水抱的风景画面。由于山的立面和水的平面形成对比,山的实体和水的虚体构成比较,山水间再加上港湾、洲头、岛屿等层次的变化可以形成纵深的画面,所以山在水的流通中变活了,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山得水而活”。此外,水体还常与建筑相结合,形成美妙的风景画面,如常在水边设置亭、榭、廊、台等,既可借助水面形成倒影,丰富空间层次,又为游人提供亲近水面和休憩纳凉的场所。至于水上架桥,更能使水息息相通而又方便交通,水面上修堤而堤上设桥,既可起到分隔水面的作用,又能形成开合与收放的对比效果。
园林中水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水池、溪流、瀑布、喷泉等几种。自然式水池要求岸边自然曲折,要使曲线自然,必须使每个凸凹曲线的半径不等,长短不等,要避免琐碎的小曲折和半径相同的曲折重复出现。并在曲折中不能又出现直线。水面的大小要与全园的面积成比例,水面太大,减少了游人陆地活动的面积,水面过小,则起不到水景应有的作用。溪流的设计要体现川流不息中产生的漪涟被动的动态美,湍流涓涓的音响美,溪边兰芷丛生的生物美。具体地说就是在溪流的首尾水位要有一定的高差,以便造成不同的流速,以便于截水成潭或形成小型瀑布。溪流的宽窄要有自然变化,宽处可以成为小池,约束变窄后放入石块即形成湍湍急流。溪流可以有深浅的变化,浅滩可以造成沙渚或小岛,便于种植浅水植物,形成野趣。瀑布是水景中最活跃的形式之一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