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上我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201国道榆靖线。在高速路入口处,一块标牌上写着“请欣赏沙漠风光”。然而,直到出了靖边县出口,记者一行也没有见到所谓的黄沙漫漫,而路两边无尽的绿色倒是让人想到了由草、灌木和树木构成的稀树草原。57岁的司机王师傅一边开车一边回忆这里二三十年前的模样:公路两边都是寸草不生的流动沙丘,大风一刮,一夜之间许多路段就被沙子埋住了……王师傅的介绍更使记者急于想知道:这里的沙漠是怎样变成绿洲的?
7月9日,抵达靖边县城。一下车,来迎接的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就发出热情邀请:“先上楼顶看看吧。”
攀上县政府大楼楼顶,向南看,一座森林中的城市尽收眼底;向北看,地平线上一条起伏的金黄色带在炎炎烈日下格外刺眼,那就是陕北人民与之抗争了几十年的毛乌素沙漠。而眼前,一层一层如波涛般生机勃勃的绿色已将其拒之几十里之外。“我们正准备在县城周边5公里范围内再规划建设一个环城林网。”县里的同志说。
汽车向沙漠边缘驶去,那里是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著名治沙英雄牛玉琴的家。已经57岁的牛玉琴大姐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她不高的身材,脖子上搭着块白
毛巾,黑色的布鞋上沾满沙土,普通得看不出与当地农家妇女有什么区别。然而就是她,从1985年至今已经累计沙漠造林11万亩,并在丈夫病逝后依然坚守在大漠深处植树治沙至今。她的动人事迹更广为流传,蜚声海内外,成为陕北人民创造“人进沙退”伟大壮举的典型和缩影。
牛大姐的三儿子张立军端上牛玉琴亲手种的西瓜请记者品尝。这位憨厚的年轻人几年前从林业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同母亲一道开始了两代人的造林治沙事业。
“我们正准备更换树种。侧柏、樟子松耐旱、树龄超长,进行杂植,固沙绿化的效果会更好,将来会考虑逐步替代以前种植的杨树、柳树。现在的问题是进入林地要穿越15里沙漠,运输种苗非常困难。于是,我和母亲先在附近搞了30亩试种林。”在牛玉琴家房后的侧柏试种林里,张立军捡起一块沙土介绍说,沙漠种树的好处不仅在固沙,树林还会挡住部分沙尘暴带来的黄土。这样黄土和细沙混合后一遇雨水便会结成一层沙壳,如果再遇大风就不会再起沙尘而形成沙尘暴了。所以沙漠造林的同时最忌放牧,因为牲畜会踩坏沙壳。
可喜的是,靖边县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推动全县禁止放牧的“绿色革命”,并强化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数据显示,过去的靖边县10天里有8天是风沙天气,穿越沙漠的公路也常被流沙阻断,但从1999年以来还没出现过明显的沙尘暴天气。2001年以后,靖边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了100毫米,小气候明显改善……
靖边县委书记马宏玉对记者说:“靖边所在的榆林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入地,曾一度占到输沙总量的60%。50多年前靖边地区林木覆盖率仅为5%,水土流失面积达4618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5660万吨。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其目标就是不再向黄河流失泥沙。”
为了这个目标,靖边人植树种草防沙固沙几十年如一日。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经完成植树造林295万亩,种草115万亩,全县林草覆盖面积达到3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2%。
地处风沙草滩区深处的尔德井村,掩映在无边绿色之中,村内有几百棵古柳,见证了这里的巨变。这些古柳多有两人合抱之粗,虽历经千百年风沙洗礼,其中许多因树心朽烂而倒伏,或被雷电劈成了几片,然而看似枯干的枝干却又落地生根,迸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今日的尔德井村,已成为塞北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通过圈养良种羊、沼气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发展高效庭院经济,村民人均收入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