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在进入WTO前后,都必然要选择走信息化的道路。然而,在这种没有选择面前,企业信息化明显地存在着以下的误区:以为只是技术工程
志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企业信息化提供EPR(快速流程优化方法)的企业。他们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感到,一些企业把信息化看成是技术工程,而没有看成是自己的业务工程。这种误区也造成了以下的误区。
误认为只是强化生产管理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仅仅停留在生产过程控制、企业自身管理机制的信息化上,而没有进行企业自身的销售、市场信息化的改造。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更大的浪费。越有效的生产管理就会用越短的时间生产出更多低成本的产品,如果销售机制没变或者说没有跟上信息化,造成产品积压,不是浪费是什么?当然企业也不是傻瓜,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走出了误区。
误以为IT厂商已知道了自己的需求很多IT厂商在与企业打交道的时候发现,有些企业客户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或者是只知道一些常识性的需求,误以为IT厂商早就应该知道这些需求。更糟糕的是他们只是说明什么是自己不要的服务,却说不出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或正在变化的需求。或者干脆误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自我业务的过程、优化、结果没关系。
误认为是一步到位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确实是个“无底洞”,一个企业有了信息化初步规模,以后每年必须接着投入,这些投入源于消耗品、维护升级费用,企业自己需求的变化引起信息产品、技术的变化等。企业每年留出来的这笔费用差不多应该是一个信息化系统固定资产投入的10%-15%,留出这笔费用应该像付企业用的水、电、原材料、人工费用一样自然流畅。当然一些信息化成熟的企业已经这样做了。
误认为无法评估信息化的作用这不是个误认为的问题,而是个的确无法量化评估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几乎每个企业都存在,只要存在就无法说服决策层投资、投资再投资。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开头那句话:WTO前后,必然选择要走企业信息化的路。评估效益,就是评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钱。钱是个可以量化的数值,而时间则不可以量化成金钱。信息化等不得,等不起。既然无法定量,那就要定性,投入当年的产出一定会小于投入,而几年之后投入一定会大于信息化后的产出。
误认为与CEO无关如果真的把信息化当做IT技术工程来做,当然由技术人员来执行,和企业CEO有什么关系?如果把信息化当做自己公司业务来做,当然与总业务负责人CEO有关了。志杰公司把企业信息化称为“一把手工程”,他们见客户,首先要见“第一把手”,IT厂商都这样做,何况企业自己呢?当作“第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钱,而在于整个企业的运作都要切换、修正到信息化工程中,当然要运用CEO的权利。
误认为要从头做起大企业和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就不用说了,现在说的是正在筹备成立的企业和信息化建设刚起步的企业,可以利用现在的社会力量来实施自己的信息化。例如,可以租用带宽,又如,可以提出需求利用ASP来组成自己网络结构和研发应用软件,还可以把服务器外包给IDC等。当然,这有一个双方磨合的过程。千万不要自己从头做起,不是因为建不起,而是WTO时间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