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属(R hododendron )植物为北温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类群和世界著名的高山野生花卉之一。全世界共有原始杜鹃花967种,我国西南横断山和东喜玛拉雅山地是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大约有400多种杜鹃花分布于上述区域。我国有关杜鹃花属植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492年。但17世纪以前,我国所记载和栽培的杜鹃主要是映山红亚属(S ubgenus Tsutsutsi )等低海拔和东部或偏东部分布类群。因此,杜鹃花在普通国人的印象中,往往是映山红的代名词。而在我国西南部,彝语和藏语中所分别称之为“索玛”和“格桑”的美丽花朵,则多是常绿无鳞类与常绿有鳞杜鹃(S ub genus Hym enanthes , Subgenus Rhododen dron )。其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都远高于其他类群,可惜被国人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并不太长。现代杜鹃花的迁地保存始于17世纪的英国。300多年来,欧美各国的传教士、植物采集家远涉重洋,纷纷来华,采走了我国数百种杜鹃花。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种质资源,如大树杜鹃、树形杜鹃、羊踯躅、云锦杜鹃等。仅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就引种我国杜鹃花340种以上。这些国家以我国原始杜鹃为基础,建立了迁地保存基地———杜鹃花专类园,其规模多为10至20公顷,并由此在近代和现代杜鹃花研究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迄今为止,全世界注册的栽培杜鹃花品种约有8000 至10000 个,其中欧洲约有5000 个常绿杜鹃栽培杂交种是以我国原产的常绿原始杜鹃类为亲本育成的。世界杜鹃花观赏苗木总量数以亿计,其中比利时7.5亿株、丹麦7.5亿株、德国3.7亿株等等,从而形成了产值达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杜鹃花产业。可见,无论从科学意义还是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杜鹃花迁地保存基地———杜鹃花专类园的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在我国,杜鹃迁地保存方面工作还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应用近代科学手段从事杜鹃花研究与搜集的历史仅70余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和方文培是这方面的先驱。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分别在江西庐山,云南丽江、昆明等地作了大量的杜鹃花迁地保存及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常绿杜鹃类群尤其是对于亚高山与高山杜鹃的迁地保存工作仍然成效甚微。有效搜集保存100个原始种的杜鹃花专类园屈指可数,这与我国作为杜鹃花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著名的杜鹃花分类学家方文培先生曾多次呼吁在我国西南的四川省建设杜鹃花物种保存基地,不幸终成夙愿。近数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长江上游的杜鹃花植物类群的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四川都江堰的龙池拥有杜鹃花迁地保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15年来,在国家财政部、中科院、科学院植物所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杜鹃花专类园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建成了占地43公顷,保存杜鹃花原始类群300余种、20余万株的杜鹃花迁地保存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大的原始杜鹃花保存中心。此外,我国还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合作,从英国回归引入约100种杜鹃原始种,使沦落他乡100余年的珍贵物种重返故里。综上所述,杜鹃花属植物的迁地保存工作,必将对我国杜鹃花事业的发展和西部生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