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二草原大国,我国草业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业雏形初现,成效也日益明显。中国的草业已经起步,草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但是和发达的欧美草地农业国家以及大洋洲的草地牧业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建设任务还很重,潜力还有待长期挖掘。仅就美国而言,无论是为营造城乡环境的绿地建设,或是发展优质畜牧业提供物质基础的饲料工业都是国民经济中产值在千亿美元以上的重要支柱产业。面对未来,我们还需要转变一些观念。
一、树立畜牧业和生态农业观念畜牧业不再是“副业”,生态不再与农业生产无关。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从科学和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
二、把草业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是天赋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是我国占陆地面积40%以上的主要植被成分。从生态建设来说,在宜林地区,草应充当生态建设的配角,在宜草地区草则应成为生态建设的主角。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是国家的重大决策,这不仅能直接改善“三北 ”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必然惠及全国,大大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三、把草业作为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领域草是田间微生态系统的中间链条,是农牧结合的枢纽。它既是土壤营养的吸收和转化者,又是还原者,是耕地资源的培肥者。目前不论北方、南方,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也不论是牧区还是农区,都在积极发展包括草业在内的绿色产业。草产品间接、直接地以商品形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实践证明,草业也是低投入、高产出且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新兴产业。
四、把草业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草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人口压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推行“以粮为纲”的政策,把生产粮食作为农业的全局或主体。为多生产粮食,成千上万亩天然草地被开垦,南方传统的冬季种草绿肥被取消,北方有不少优良草田轮作和传统耕作被打破,甚至还利用河湖干涸陡坡开发种植粮食。当90年代频繁的洪涝灾害及扬尘沙暴天气引起人们深刻反思的时候,草作为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今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草原畜牧业、农区草地畜牧业,增加为人们提供动物蛋白的肉、奶、蛋产量,应该说是提高了生产文明。在城乡建设美化绿化过程中,通过植树种草,防沙固土,保水涵水,调节气候,提供人们日渐改善的生活环境,也可以说是提高了生态文明。在假日经济的发展中,通过绿地建设,建成更多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庄园、体育竞技等场所,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