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参加编写了《常见野花》一书。那是接到中国林业出版社徐平同志的电话,她拍摄了许多北方野生花卉的照片,想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邀我为各种已有照片的野花配文字介绍,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旅游的人认识野花。我听了很高兴,这一策划太好了。因为这类书并不多见,正是群众所需要的,于是立刻同意,并根据她提供的植物目录又增加了一些,立即投入工作。
对我来说,写北方野生花卉是轻车熟路,而且我对怎么写文字有自己的看法,每个种要按科学规格的形态描写。点出识别要点,口语化地说几句,这是徐平同志的创意,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非常同意。我建议在一些种的叙述中,加上我感觉有兴趣的东西,如本文后面所述的金莲花、地黄等,徐平同志也同意写入,有的种还附有小故事,以增加趣味性。另外,我主张植物名称除中文名、拉丁学名以外,再加上英文名。在图片方面,我们共同审看了两次,以做到图文对口。由于时间仓促,书出版以后还发现有几处错字,深感遗憾。后来我在海淀中关村图书大厦见到了此书,向营业员打听销售得怎样?回答是卖得不错,也感欣慰。
想想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多年从事有花植物分类的野外实习工作的结果。由于对认识野生植物有浓厚的兴趣,山上的奇花异草常吸引我翻山越岭,不知疲劳。
记得有一年夏季,在北京东灵山海拔约1800米的桦树林下,看见一片金莲花开得正好。这是一种毛茛科的草本植物,茎高半米上下,茎顶一朵花,色金黄而形似莲花,比莲花小得多,但十分美丽。当时我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只有爬山到这样的高处才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后来在一本介绍承德避暑山庄的书上,发现清朝康熙皇帝年间,避暑山庄内人工种植过大片金莲花。康熙皇帝十分欣赏此花,还为其作诗曰:“正色山川秀,金莲出五台。塞北无梅竹,炎天映日开。”从中可知,金莲花是从山西五台山引种来的,据说有万株以上,成为一个景点--“金莲映日”。更有趣的是到了乾隆年间,有一年乾隆帝去承德赛罕坝草原(围场地区)打猎,看见草地上野生的金莲花盛开,一片美色,随口咏出“塞外黄花如金钉钉地”,命随从对下句。当时有人对曰:“京中白塔如银钻钻天”,受到乾隆帝的赞许。这些野花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国的花卉文化如此悠久而又优秀!我们在介绍植物时,何不讲一下这些故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呢?从此,我就注意起花文化来,看的书也广了,眼界也开阔多了。
平原上的野花也很美,在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有不少。春天,草地上的地黄成片地开着,花朵像个管子,紫红色,轻轻拔出那花冠管,把下部放在嘴里一吸,有甜味,里面有蜜,因此它又称“蜜糖管”。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给学生讲课时,曾介绍地黄的根是药,市面上收购六七毛钱一斤,学生听了觉得新鲜,引起了轰动。后来我看到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名叫《采地黄者》的诗,曰:“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之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这诗是说封建时代年成不好时,穷人没饭吃,只好去采地黄,采一天也满不了一筐,卖给富人家换点马吃的粟粮,用以充饥,而马吃了地黄,可以使马毛光润美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树木花草种类又多,古人留下来的有关植物的知识是一座宝库,有待我们去发掘!
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启动下,我抽出时间读古书,汲取有关花卉树木知识的营养。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广群芳谱》这套书,为清代圣祖敕撰,是在王象晋的《群芳谱》的基础上扩充而成,内容极为丰富,有谷、蔬、茶、花、果、木、竹、卉和药等多类,从名称到形态和用途,都有介绍,并附诗词等。读读这种书,获益多矣!于是,我又动起写作的念头来了。看到朱自清写的《看花》一文,十分欣赏,最根本的是朱先生有对花的感情,才写得生动。他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春天为了去看海棠花,冒着大风进城。朱先生最喜欢海棠。海棠无香气,他说海棠花繁得好,能酝酿出一种淡香,故原谅了海棠的无香!
我一面读书,一面学着写有关花卉的短文,它促使我更深入地去学习,去看书。在写作过程中,我的专业--有花植物分类学帮了我很多忙,它让我认识植物比较准确,少犯错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