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古称曹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至明代有“曹州牡丹甲于海内”之誉。清代种植更为广泛,面积已达百余亩。
然而,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菏泽牡丹到解放前夕,面积已不足百亩。1982年,山东省政府拨专款,建设曹州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大力扶持牡丹生产。菏泽市政府出台的《牡丹管理条例》,把牡丹定为市花,菏泽牡丹从此由花园走向大田。
1992年,菏泽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牡丹花会,数万名中外来宾亲眼目睹了“花大盈尺”的菏泽牡丹,叹为观止,菏泽牡丹在国际市场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京九铁路开通后,菏泽市迅速推出了建设“京九大花园”的新举措,以牡丹办事处为中心,将方圆35公里规划为牡丹产业区,10多个乡镇大面积栽种牡丹。牡丹资源圃、牡丹基因库也迅速建立起来。
作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牡丹生产基地,菏泽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在牡丹催花、鲜切花保鲜、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研究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去年,菏泽花卉产值已过10亿元,仅牡丹种苗和切花就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品种850多个,分别是解放初期的500倍和10余倍。菏泽牡丹不仅销往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等国内30多个省、市,而且远销日本、美国、荷兰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