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国丽江精品名兰博览会在丽江古城召开,同期举办了兰花产业座谈会,中国兰协、云南省政府、丽江地区政府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兰花企业派出的30多名代表参加了座谈,他们就丽江乃至全国兰花产业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其中,陈心启、潘光华、刘清涌三位兰界资深人士就国兰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国兰产业现状不容乐观陈心启:兰花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观赏植物,分为国兰和洋兰。洋兰花大色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很喜爱,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销售价格普遍为消费者接受,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每年世界需求量高达13亿件,仅台湾就有500多个洋兰的生产经营企业,祖国大陆也有200多家。相比之下,国兰的产业化水平就比较低,爱好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欧美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市场,但仅限于华侨。事实上,国兰推广和普及的现状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极不相称,而且炒兰之风日盛,对发展兰花事业非常不利。潘光华:国兰的主产区在我国西南地区。商品化较早的地区是广东省,产品主要销往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次是四川,养兰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兰花栽培普及程度比较高,规模化生产和野生资源开发利用都比较好。云南紧跟四川,发展势头也很好,特别是大理、西双版纳和丽江地区都发展很快。福建以及江浙等省份种兰养兰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总的来说,生产国兰的大企业相对较少,生产的区域性较强,产业化水平较低。刘清涌:目前的兰花产业已经不是启动问题,而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很多人担心,国兰业会不会昙花一现,我认为这绝不是杞人忧天。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农户因为养兰获得了“第一桶金”,曾经一株兰就卖了几十万元,拿到这笔钱以后下一步怎么办呢?20世纪90年代,广东有很多兰友发了财,现在看一看,十个里面已经有八九个成了穷光蛋啦!为啥?就是缺少发展眼光。从广东的发展经验看,只有那些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快速扩张的企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他们及时地将产品由几万、几十万一株的兰苗转向大规模生产几块钱一株兰苗。国兰必须走进千家万户陈心启:国兰产业化的标志是什么?绝不是个别投机商之间一些新奇品种的倒来倒去。我们的国兰品种应该是美观的,可现在很多兰友喜欢追求奇特,把一些古里古怪的品种当作“珍品”来炒,往往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一种三个耳朵的兰花品种很奇特,听说有兰友花100多万元买了下来,第二年那个多余的小耳朵就不一定能长出来,就是长出来了,也不好看,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不排斥奇花异草,但手头一些好的品种应该加大推广的力度,把居高不下的兰价降下来,这样国兰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走出产区,打进国际市场。现在韩国每年通过正常渠道从我国进口的国兰在3000 万元左右。深圳一家企业抓住了这个机遇,每年出口700多万元,虽然每株苗价格只有六七元钱,但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我认为这就是产业化。潘光华:要注意引导国兰市场由投资性购买向消费性购买方向发展。现在,很多兰友议论纷纷,一直担心连续十多年高烧不退的“炒兰”热还会坚持多久。现在,并不少见的‘大雪素’被炒到8000 多元一苗,几万、几十万元一苗的国兰司空见惯,‘水晶’炒到几百万元一苗,是谁在购买这些价值惊人的兰苗呢?绝大多数是投机商!他们自然不希望兰市崩溃,一转手就赚几万、几十万,何乐而不为呢?据说滇西地区每年兰花的交易额高达几个亿,但这些兰花一直在滇西地区转悠,好兰一年甚至交易十几次。如此炒作,何来产业。国兰要想形成一个产业,就必须要培育一个巨大的最终消费群体,老百姓掏钱买兰,只是为了观赏而不是为了赚钱的时候,我们的国兰才会有出路。因此,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兰价,让国兰走进千家万户,才是国兰实现产业化的惟一出路,国兰界应该达成广泛的共识。刘清涌:我认为“炒兰”的现象会长期存在下去。很多人说不清楚,为什么一株兰草就能值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其实,花卉进入人们的生活,无非从三个层面:一是绿化美化;二是个人观赏层面,比如家庭养花;第三个层面就是“玩”。一个拥有1000 万财产的人花出去100万买盆兰花就为了“玩”,但这能否长久?大墨兰曾经卖到二三百万一苗,现在只有几千元一苗,这样的投资,十个里面九个亏,可就是有些人不信邪,偏要争当那第十个,所以兰花界高价兰的市场还会长期存在,总有人要玩吗!为此,我认为目前国兰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两条腿走路”:既有人在炒高价兰,也逐渐会有更多的人搞大规模、专业化、工厂化生产。靠科技提高产业化水平刘清涌:我们现在繁殖兰花,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分株方法,一株一年只能繁出0.8—1.25 株,繁殖系数很低。而有些兰友采用非传统栽培技艺,施用新的药剂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