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有诗云:“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出绍兴市城南13公里的兰渚山下漓渚镇,便是我国名兰荟萃之地、花卉之乡。进入村庄,兰花正香、茶花正红、西鹃正火、松柏正绿。不时有主人热情地探出头来说:进来看看。漓渚,不愧为是“中国春兰的故乡”、“中国花木之乡”。
漓渚镇种花历史悠久,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记载: “句践种兰渚山。”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春兰祖地 ”之称。位于“越王句践种兰”渚山下的棠棣乡历史上以种植棠棣花而闻名,素有“棠棣之花”之美誉,1992年5月棠棣乡并入漓渚镇。历史上,漓渚镇的乡民素以经营花木为生。南宋时,漓渚一带花卉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当时绍兴两大重点花卉生产区之一,陆游诗中的“ 君不见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 ”就是对当时花农以卖花为业生活的真实写照。清后期,漓渚人养兰、卖兰业崛起,卖兰开始成为漓渚花农的一项大众副业,主要以挖掘野生兰花为主。民国时期,漓渚兰花迅速发展,并已由过去野生采掘转为与家养相结合,并逐步发展为以出售家养兰为主。1926年至1931年漓渚兰花业发展到历史盛期,刘家、头社、二社、三社、贾山头、大坞等村出现10来户养兰新秀,几乎家家户户采兰、植兰、卖兰,兰事兴旺。在清后期至抗战前期,由漓渚花农选育的兰花名种达30多个,其中就有被喻为“国兰四天王第一”的宋梅等。抗日战争时期,漓渚兰业一蹶不振,许多兰花珍品被掠走或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漓渚兰花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曾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关怀。1978年,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漓渚建立起了绍兴历史上第一个经营型花圃,作为外贸兰花出口基地,尔后棠棣大庙前、三社、刘家等村相继办起花圃,发展以兰花为主的花卉生产。1981年,这里办起了全县第一个乡级花木公司,即绍兴县棠棣花木公司。一花引来百花香,1983年至1985年,全国花卉热迅速波及绍兴,棠棣乡办花木公司一下子发展到11个,村办花木公司20多个,个体及联营的农户近千户,从事花木生产的农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80%。由于扩张过快,不久花木行业形势急转直下,致使一大批花木公司倒闭,花农亏本,棠棣花卉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历经风险后的冷静思考带来了理智的发展思路:“内建基地,外拓市场”。漓渚花农经历市场风雨后,摸到了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要发展花卉产业,必须扩大规模,形成种植、培育、销售的“工厂型 ”花卉产业格局,走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
“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这是对今日“中国花木之乡”———漓渚花卉业的写照。全镇现有花木基地20310亩,其中镇内花木面积13120亩,从业人员6060人,花卉面积在10亩以上的有410 户,拥有四级以上资质的绿化企业9家。
杜阿志是众多专业大户中的佼佼者,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近100 0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有花卉品种150多个,有茶花、茶梅等小苗40 多万株,在销售各类花木的同时,还承担了省内外的多项绿化工程。在漓渚,像杜阿志这样的艰苦创业者不在少数。正是一个又一个杜阿志的不懈奋斗,方才夯实了漓渚作为全国知名花木之乡的坚实基础。现在全镇村村都是花木专业村,相继涌现了如顺达环境绿化公司、棠棣花木公司、大地园艺公司、棠棣园林绿化公司、百花园艺公司等一大批骨干花卉龙头企业,并创办了绍兴县园艺学校,组建了漓渚镇花卉集团总公司,建立了占地500多亩的现代花卉示范园区;建成了174 个集购销、观赏、休闲、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摊位,形成了3公里长的 “花卉一条街”,中国花卉协会名誉会长陈慕华亲笔为这里题写了“ 绍兴花市”的匾额。全镇还有一支3800多人的花卉经销队伍活跃在全国各地。有些花农不仅搞销售,而且做工程,不少大户还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为扩大漓渚花卉在国内外的影响,提高花卉产品质量,镇党委、政府一方面以花为媒、以花兴市、以花促游、以花兴镇,举办盛大的花卉旅游节;另一方面,又申请注册了“兰渚”、“棠棣”、“越兰”等著名商标,制订了“越兰牌” 兰花系列地方标准,进一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