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5年4月28日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对于专家们所带来的新理论、新视角、新技术、新方法,业内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受各种条件制约,能够有缘亲面大师的业内人士并不多,为弥补这种缺憾,使更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也能接触到经典理念,本报特辟专版,以飨读者。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孟兆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
孟兆祯教授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设计方面造诣颇深。主编园林工程教材被全国有关院校广泛采用,著作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掇山》、《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攒》、《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置石、假山、园林工程》。主持数十项风景园林设计,多次国家林业局、建设部设颁发的奖项。
设计遵循的理念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所创造的园林艺术,以独特、优秀的民族风格自立于世界民族园林之林。
中国在上古与洪水斗争的实践中疏浚河流、清淤筑山、崇尚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的理念,从而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比兴”的手法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学习方法。中国绘画有“外师造化,内得心源” 的创作方法和“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和评价标准。文学和绘画又在历史发展中给造园以千丝万缕的影响。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总结出中国园林的理念和追求的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管子-五行》说:“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但人也不完全是被动的,“人杰地灵”和“景物因人成胜概”反映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用现代的言语将中国风景园林艺术总结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景象极其自然而又富于人文的内涵。
传统设计理法
传统可理解为相传成统,统即统一。全国各地的风景园林具有统一的民族风格,当然也各有地方特色。《园冶》最后立专篇论借景并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是承接文学“比兴”的“物我交融”、“托物言志”的理法并贯穿其他园林设计理法环节的根本理法。借的词义并非“借贷”,而是“凭藉”。事物都有因果关系要借 “因”造景,所以称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宜指园之地宜,优劣势何在,要精巧就要体现充分利用和发挥园之异宜。“借景随机” 指随遇而借,无非自然与人文资源。借景的效果是客观的,一定要打动游览者之心,使之与设计者在心灵上一样激起火花,产生艺术的共鸣。这便是“借景无由,触性俱是”的道理。
借景的最高境界是“臆绝灵奇”,臆指带猜测性的思考,也可进而理解寻觅、捕捉。臆想到相对不可能再深入的绝处,设计作品便可达到灵奇的效果。
以下再结合计的序列分别说明借景如何贯穿全部设计环节。
1.问名
设计对象定性、定位后就要思考景名。景名不单纯是符号,更是表达建园目的,树立景题,以按题行文的大事。游者观其名便知其意,要尽可能达到“问名心晓”的效果。景名由借因而来,拙政园表达拙者之为政;残粒园和容滕居言其小;退思园显然园主退而思过;沧浪亭必居于水。
2.相地
按照既定的造景目的选址,通过观察思度、分析用地之宜称相地。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指主观设计认识与客观地宜吻合,则构园才能得体。避暑山庄是造园家用六年多的时间,足迹近半个中国,最终才选上热河后称承德。相地涵蕴用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风景名胜和大地景物也要相地,但主要是保护和利用天然资源。
3.布局
布局是总体设计,微观景物是在宏观布局合理基础上产生的。布局要合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为一体。清代画家笪重光说: “文章是案头上的山水,山水是地面上的文章。”因此园林布局要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用地广阔者忌空乏,狭小者不感拥挤和局促,狭长者避免冗长,扁阔者使无短浅之感。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