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理微
游览是通过局部来认识整体的。宏观、微观同等重要。局部求精、集零为整则更精。要有“景不厌精”的概念,但精并不一定是细,粗犷也是精求的一种风格,更不是拿钱堆砌。华丽和朴素都是美,要因地制宜。
5.世代接替和余韵
风景园林建设不属“急功近利”而是“慢功远利”,甚至有赖于世代接力。泰山、西湖都是数百年、数千年的积累。
设计虽要精益求精,但也要适可而止地稳定下来。世无绝对之完美,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完美。在大体不动的情况下可以衍生余韵。
6.置石与掇山
中国古代园林有“无园不石”之说,假山是中国园林运用最广泛、最灵活和最具体的手法。仅以置石的特置而论,以特写的手法从前置框景、背景、视线关系等方面确定山石的布置,石因园之异宜而益彰。颐和园仁寿殿前和乐寿堂均以特置山石为庭院主景,一如朝揖而立,一如安眠而卧,应朝宫和寝宫之境而设。苏州怡园琴,或院中二石相偎如母鸡护小鸡,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之作也。除特置外还有散置、几案、山石花台和山石与建筑结合的多种置石。
掇山为掇石成山。自然山石风化是化整为零,掇山则集零为整。要在“有真为假,作假成真”。而假山之真又在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功夫,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苦功,最后以“卷山勺水”高度概括自然山水而奏效。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
谢凝高教授,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建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20多项风景区的研究和规划,主持或参与多处城市规划。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探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要先从其具有的价值谈起。
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当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一般都具有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三重价值。
自然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价值。根据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研究,可以得出某风景区地质地貌学价值属世界级、国家级或地区级的结论。
生物生态学价值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及具有科学保存价值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资源,如衣、食、住、行等;间接使用--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体现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另外,使用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外经济社会的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风景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实验室而论,其潜在价值的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根据中华民族悠久而传统的审美观,对山水自然美的评价,一般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等要素。
形象美是风景美的主体和基础,可概括为雄、奇、秀、幽、奥、旷等。以宏观的形象美为基础,相应地展现出中观、微观及各种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动静、音响等有机结合,构成各有特色的自然美学价值。
我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精华在于以自然为主,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我国的名山有数千年历史,现在177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唐宋时代即已成为名山,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是指古建筑、道路、桥梁、摩崖石刻等;无形文化是指史书记栽的名山文献,文人创作的山水诗词、游记、绘画以及民俗风情等。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分区
为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有限度地合理利用。为此,应根据风景遗产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各种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进行功能分区。首先是风景区内外的分工,即区内以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为主,区外作为旅游服务基地,以第三产业为主,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五岳名山的功能分区,俗称“山上游,山下住”。九寨沟的功能分区为“沟内游,沟外住”。
同时,风景区还应按以下功能分为5区:(1)生态保育区:生态科学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保护原生态,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2 )特殊景观区: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不建机械交通与住宿设施,修建生态步游道、解说系统和必要的休憩点。(3)史迹保存区:开放展示,维护原作,不能改造。(4)服务区:可修建公路,建设安全、卫生、简朴的食宿及文化活动等服务设施,并实行特许经营。(5 )一般控制区,除上述四区外,原有村落和田园等,控制在与风景区协调的原则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精细农业,提高经济效益,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等,随着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可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