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农民迁出风景区。此外,还要划定风景区外围的保护地带,防止破坏性项目开发。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策
遗产保护、保存、维护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时刻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威胁风景区遗产地的安全,尤其是人为因素更为危险。因此,要不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克服和消除破坏风景遗产的威胁,永续利用。
当前我国风景区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如下:
1.正确定位定性
国家风景区是具有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世性的人类瑰宝。然而,有的决策者错误地将其定位于“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开发区”等,把保护性变成开发性,公益性变成私有性,展示性变成经营性。有些甚至变相出让风景资源及其土地,毁景牟利,把传世性的遗产毁于一旦。因此,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定位、定性。
2.改革管理体制
由于把风景遗产定位于“旅游经济开发区”,又把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副县级以下,权威性不大,局限性很大。其结果造成权力比主管部门大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有关政府单位,纷纷入驻风景区 “割地开店”,造成条块分割。目前世界不少国家的普遍做法是由国家建立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世界遗产和国家挪缂幽么蠼⒘斯乙挪俊?
3.加快立法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已“暂行”20年了,应赶快建立国家遗产保护法。世界其他国家一般建立国家公园后,很快就立法;有的同时立法;有的是先立法,后建国家公园。
德国风景园林最新发展阿诺-施密特(Arno S.Schmid)教授,拥有40年从业经历,国际风景园林界著名领导人之一,现任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主席,曾先后担任德国风景园林协会(BDLA)两任主席、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两任主席、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基金会副主席。多次担任国际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竞赛评委和评委会主席。
两年一度的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评比在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极富盛誉。该奖项从1977年由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提出至今已有28年历史。以下,我将结合中国和德国的国情介绍几个获奖项目。
学习但不能机械模仿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同时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德两国风景园林的相似之处是都面临着全球化、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浪潮,这点在美国也是一样。中国国土面积非常大,但可使用的新空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展。因此,对原有土地进行循环使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德两国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大致相似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来讲,在进行风景园林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学习其他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能机械地模仿景观,应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做法。
由慕尼黑旧机场改建而成的慕尼黑风景公园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1995年,慕尼黑政府针对旧机场改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国际竞标,来自法国的拉蒂图德·诺德赢得了此次竞标的一等奖。整个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历时将近10年。该公园包含一个木质的矩形区域、一条对角轴线和极富创意的人造设施。200多公顷的慕尼黑风景公园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可识别性,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公园”。2005年,该项目获得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金奖。同年,该公园还承办了“联邦花园展览会及花园节”,成为了解德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园艺水平的一个窗口。
对美的理解是渐进过程
好的景观设计应该通盘考虑审美、功能和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效果,不能只考虑单一元素。但东、西方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果。西方对空间的表达以开阔为美,中国的传统美学则认为空间感觉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为美。
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垂直结构还是平面结构,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风景园林界都在尝试新的空间表达方式,记录这些重要变化也是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评比所发挥的作用之一。2003年获得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荣誉奖的瑞士苏黎士MFO公园就是在百年历史的旧工业区中创造的一个由攀缘植物构架的三维世界。该公园空旷的场地被植物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空间,曲折的楼梯、狭小的通道和能眺望到整座城市的屋顶平台极大地丰富了视觉变化,项目也因其在多层结构方面的创新设计得到了评委会特别赞赏。
德国巴伐利亚的建筑化学研究和技术中心与MFO公园有异曲同工之处,多种植物成为分隔办公室和实验室的重要元素,空间被塑造为不同的“陆地”和“气候区”,因为景观独特,甚至使人有身处世界不同区域的感觉。
此外,通往德国城市--阿伦的入口处的风景园林设计也是一件很具审美价值的项目。该项目在一个新建的道路旁边开设了辅路,铁路从公路上方穿过,使阿伦这座城市有了景观全然不同的新入口。把这样大的交通基础组织放在这样的人造景观中,让人回想起斯瓦比亚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