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对于国内农膜企业来说很不平凡,受塑料原料价格因素影响,众多农膜企业都是在跌跌撞撞中走完全年,经历了许多严峻考验。展望新的一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保护措施到期,在产、供、销等环节竞争对手增多,国内农膜企业将面临国外同行更多的挑战。
2004遭遇市场“寒冬”
其实,对国内农膜企业的考验从去年初就开始显现了。与往年相比,2004年的情况有些特殊。春耕将至的时候,也正是农膜的生产销售旺季,但由于塑料原料市场波动太大,受其影响很多农膜生产企业一直处于半开半停状态,开工受到严重影响。到了八九月份的又一生产旺季,农膜企业这种时断时续的生产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生产经营陷入空前的困境。农膜生产企业开工严重不足,90%以上的企业亏损。
2005面临行业“洗牌”
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今后我国农膜行业发展的难度在进一步加大。业内人士指出,农膜行业已经临近“洗牌”的时候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农膜企业约100多家,总产量为每年110万至120万吨。可以说,高效农业的需求促进了农膜行业的发展,农膜行业的整体素质、企业规模、技术装备、开发能力、产品应用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以前相比均有较大提高。但就农膜企业而言,绝大多数生产规模很小,年生产能力在万吨以上的就已经算是“ 骨干企业”了,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的就算是“很大的企业”了。
目前我国农膜行业的现状是,产品要换代,设备要更新,技术要进步,而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十分有限。据了解,现在农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功能膜上,但由于功能母粒进口价格过高,因此我国生产功能膜的大型骨干企业均自己生产功能母粒,且各企业基本上靠大田实际应用来检验,致使产品开发周期长、质量差。
从目前国内农膜销售服务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膜的生产销售与推广应用两条线相对独立,未能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联合的推广代理分销体系。农膜企业与技术推广系统的共同利益机制未能形成,国内企业往往各自为战,大多采用自行销售的办法,企业间缺乏合作精神,关起门来自己搞,没有沟通。这样的结果是推广、销售成本都比较高。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销售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国产农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农塑新产品、配套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为此,业内人士在谈到今后农膜企业的出路时认为,企业间的重组与强强联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各企业应在兼顾自身能力和特点的前提下,逐步削弱和减少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另外,农膜企业的创新能力与速度要和市场对接,只有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功能膜产品的各项性能,才能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