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5年元旦的到来,各地的大小菊展相继落下了帷幕。无论规模如何,菊展的主角一般都是传统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国人从内心深处对传统菊有一种偏爱。但是名称的混乱,保种、育种所遇到的问题又为传统菊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传统菊花将如何发展,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问题
名称混乱
在第八届全国菊展上,按照惯例,要挑选出下届全国菊展参加专项比赛的10个传统品种,但这一过程却并不简单,因为同名异花、同花异名甚至名称错误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菊花名称如此混乱呢?首次参展的山东济宁代表杨同梅道出了其中原因:“像我们这些接触传统菊较晚的地方,品种都从传统名菊产地引种,在此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笔误或引种时没带牌子的情况,出错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日常养护菊花的过程中,工人不慎插错牌子,从而导致名称混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对于一些菊花品种原产国的混乱现象,中国菊花研究会副会长叶家良讲了这样一件事:他曾经从国内某菊花繁育基地提供的1000个品种照片中,选择了100多个品种。汇款后,该基地负责人告之很多品种都已丢失,并承诺说丢失的国产品种用日本品种代替。但等他收到品种后才发现,所谓的日本品种中,有一部分就是国产的品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很简单,那个基地卖国产品种1元1个芽,日本品种1个芽可以卖到3元,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有心人”到处搜罗国产新品种,并说成是引进的品种。一些真正土生土长的品种却被贴上了外国的标签。
保种困难
“保种非常难,虽然喜欢传统菊的人很多,但现在大家把经济效益看得重了,保种是赔本的买卖,不好做。”安徽阜阳大京九公司郁琳洁说。虽然很多人都不愿看到传统菊品种的流失,但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
目前,由于经费的原因,国内传统菊的保种单位越来越少,相对较大的保种基地只有天津叶家良的基地、南通唐闸公园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菊花资源保存中心。而这三个基地也是自行成立,并不是由国家出资建成的。
“保种是根源,连种质资源都保护不好就谈不到育种和新品种保护了,而老品种的复壮、脱毒却是我们的弱项。”中国菊花研究会会长张树林认为保种问题是传统菊面临的最大瓶颈。
“保种难,想要把品种保护好更难。”一辈子都在栽培传统菊的叶家良副会长对保种问题格外重视。“现在,我的保种基地有570个品种在册,还有几十种没有收录在册,因为这些品种在天津的长势不太好,可如果我不养护起来,这些品种就可能丢失。所以最好在传统名菊的产地,都设立保种基地并派专业人员负责,才是保种的上策。”
育种成功率低
不久前,在全国菊花年会上,各方代表共带来论文16篇,但其中涉及传统菊育种的却很少,只有河南安阳的王永周带来了一篇关于托桂型菊花育种的论文。很多育种爱好者表示,由于传统菊育种的成功率不高,所以国内大专院校更乐于培育成功率较高的地被菊。
据了解,很多国家对新育出来的品种都有一个为期5年的稳定期,在此时间可以发现新品种的问题进行改进,之后才能作为新品种被推出,而我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国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认定程序。
新品种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单位或个人去农业部申请菊花的新品种保护。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的义鸣放教授与张树林会长的观点不谋而合: “国家对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不够,育出新品种后就算申请了保护,由于后续的监督管理跟不上,所以真正的保护效果也不尽人意。再加之申请保护一个品种就要交纳5000元的费用,这也使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
种植单位少
各类菊展的参展单位大多是公园,企业和高校并不多见。这其实并不为怪,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传统菊的养护主要就依靠公园,不过,那时是作为任务分派的。
“国家对公园的投入在逐年减少,而传统菊花养护期长,投入精力多,单纯靠举办菊展收取门票获得的收入,根本不够维持日常对它的养护。有的公园由于资金问题已经不再养传统菊了。今后随着国企改革,事企分离,公园传统菊日常养护的资金问题将会更严重。”成都人民公园园长彭长明抱怨道。
“传统菊的养护很见功夫,以前不少公园的菊花技工水平很高,但现在这个优势却在大大减少。因为年轻花工认为传统菊花的养护技巧高,不容易掌握,加上待遇不高,所以不想养护传统菊。”武汉黄鹤楼公园的退休技师孙重光指出了制约传统菊发展的另一痛处。
出路
以菊养菊江苏南通的唐闸公园,很早就开始尝试走传统菊花商品化生产之路。销售一些群众喜欢、容易养护的传统菊品种,并通过由此所得的收入来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