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存着世界上最早的庭园建筑书籍,人们一般称之为《作庭记》,它被认为是11世纪后半期的权势人物藤原道长的孙子橘俊纲所著,是为平安时代后半期居住在京都(当时的首都)的贵族建造住宅庭园而写的。
从《作庭记》的内容可以看出,7世纪以后从朝鲜半岛和中国传来的庭园建造方法已完全被吸收,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式样。在庭园中挖池塘,在池塘中筑岛,并建假山,这种将水视为海,将假山视为山岗的设计和手法是亚洲庭园设计的共同点,但是,日本在庭园布局上有独到之处。例如,《作庭记》的作者提出要使池塘中的岛屿有 “浓云蔽日的气氛”,以非对称的、复杂多变的曲线来勾勒小岛的轮廓,在陆地和水面的交界地带,多用细石铺成沙滩,以表现海滨,这种设计可随意增减水量。
《作庭记》中还频繁地使用“根据所求”一词。例如,在对数块石头进行铺置时,先要确定一块重要的石头,然后弄清这块主石的“ 所求”,以此来对其他石头进行配置。新置石块与原有石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关系”。后来这成为石块铺置时的基本原则,直到现在,人们在铺设通往茶室的小径上的踏脚石时,依然遵循着这一原则。日本庭园中的石块大多是呈水平布置,给人以一种安稳感。
日本的庭园建筑手法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作庭记》所描述的庭园立体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形成的绘画模式,即日本风俗画。但在13 世纪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日本积极吸收最新的中国文化,从而出现以来自中国的绘画模式,即水墨画美学为构思方法的庭园结构。它以别具风格的岩石表示高山,以白砂表示大海来构筑山水庭园,即所谓的 “枯山水”。到了室町时代(14-15 世纪),这一手法开始正式确立,即所谓的“枯山水派”,其构思被认为与当时兴盛的禅宗思想一脉相通,禅宗寺庙成为这种庭园建筑手法的主要实践场所。
13世纪还从中国传来了饮茶习惯,而从15世纪以后完全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茶道,茶道进而对庭园建筑产生了影响。如前所述,在通往茶室的小径上铺设踏脚石,以免踩到青苔,并在路径途中竖起以前只排挂在神社和寺庙参拜道上的灯笼,以便于晚上举行茶道会。这种设计很快被普及起来,并成为日本庭园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道具。
日本的庭园史给人们留下一个很大的谜,这就是整枝这一技法,它是将常青树的茂密枝叶修剪成井然整齐的形状。整枝这一技法究竟起源何时,尚不清楚,但大致可以推定为14世纪左右。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借景”手法,即借远方景色布置成庭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整枝技法也开始广泛普及,它们都成了日本庭园建筑中的重要技法。不过,日本常常只是将树的枝叶修整成几何形状,而不像欧洲那样将其修整成某种特定物体的形状。
日本的庭园经历了如此种种的变化,但其历史的发展并不是通过以新的技法取代旧的技法,而是与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一样,以积极吸收新的成分而获得不断发展。即使在人们热衷于用岩石和白砂建造山水庭园时,《作庭记》问世以来的以草本、水、石块构筑的庭园仍然是日本庭园的主流。但是,日本传统庭园最杰出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累积,而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与观景相适宜的本质性要素。在《作庭记》一书问世以后的各个时代,庭园建筑的基本手法没有很大的变动,并流传至今。人们在京都和其周边地区旅游,就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风格的日本庭园。
下图为一处面积较大的日本庭院。在坡路的下面,种着草坪,自然生长的松树下人工栽植着开着红色花朵的草花,自然、和谐,给人清新舒适的感受。姚小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