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由美国航天局(NASA)和美国能源部(U.S.Department of Energy )的合作研究报告,该报告称,过去20年的气候变化,改善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植物的生长条件,使我们这个星球变得更绿了。其原因在于由于全球的温度、降雨量和云量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使得过去生长在一些环境条件不太理想地区的植物得以获得更多的热量、水分和阳光。有专家认为,这是第一份从全球角度研究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研究报告。
从总体上看,从1982年到1999年的近20年中,寒冷的地区获得了更多的阳光,同时云量减少,变得温暖了;而一些以往干旱的地区,降雨量增加了。
领导这项研究工作的美国蒙大拿州大学林学院的纳玛尼(Ram ak rishna Nemani)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中,导致植物生长量增加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气候变化。
纳玛尼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分析由卫星获得的各种数据,认为温度升高,降水模式以及云量的改变等因素,使得全世界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产量提高了6%。
过去20年,是有气象纪录以来最温暖的20年,同时还发生了3次剧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热带地区云量和季风的变化。正是这些剧烈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植物生长量的增加。同时,纳玛尼还指出,在过去2 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9.3%,但这并不是导致植物生长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参加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根据气象记录和卫星观测到的植被数据以及太阳辐射被吸收的情况,绘制了全球植物产量图(NetPrimary P roduction ,简称NPP)。其中气象数据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与气候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所属的2个独立卫星数据库所记录的超过18年的气象数据。
从这张全球植物产量图上,科研人员可以分析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量的差别。从1982 年到1999年,全球植物产量增加了6%,其中热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植物产量的增加值占了总增加值的80%。
从该项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全球覆盖有植被的地区中,25%的地区植物产量有明显增加,但有7%的地区植物产量有所下降。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植物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反应。
根据该报告,由于云量减少和降雨量稳定,南美洲亚马逊地区热带雨林的植物产量增幅为全球的一半。此外,在亚洲和非洲一些以往比较少雨的地区,降水量也有所增加;在北半球的一些高纬度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也因为气温增高,延长了植物的生长季节,也使植物产量有所增加。
报告的另一位作者,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倪凌(Charles Keelin g)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地球变得更为草木葱茏了,但是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繁荣的景象是由较短的气候周期性变化还是由较长的气候周期性变化导致的。在植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人口也在快速增加,在这2 0年中,全球人口从44.5亿增加到了60.8亿。
研究者们强调,这份报告仅仅反映了地区对气候变化所产生反应的一个方面,而且人们对这方面反应的实质也还没有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