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埃及96%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但在若干万年之前,一定有不少地方,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覆盖。因为在埃及到处都可以看见木化石。一些政府机构和星级宾馆,常用它们点缀庭院。我们下榻的宾馆的院墙边,芒果树下的绿草坪上,也有三座用木化石砌起的高低错落的小假山。它同小院里三两株苍翠碧绿的棕榈,一株根部的 “象脚”有四米见方的巴西木,及沿墙那一长排娇态可人的美人蕉相映成趣,十分美丽壮观。
查阅《辞海》“化石”条,释曰:“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致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物或印痕。 ”对化石,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曾见过贝壳、鱼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藻类、三叶虫等“印模”化石,以及猛犸、恐龙等动物骨骼化石等。但像埃及这样多、这样大的木化石却十分罕见。这些木化石,观之似木,掂之如钢,叩之若磬,为好石者所珍爱。不少到过埃及的人,都会搜集几块木化石万里迢迢带回国内,去做盆景、摆设把玩。
慢慢地我们发现,好石者非独中国人。我们的外国同行中,也有不少爱石成癖者。
听我朋友查地丽娜说,她们把在沙漠中抬到的小石子送到传统的汗·哈利利市场,请店家打磨加工后,便是一颗颗宝石,其中有的品位与质地还相当不错。这话我们相信。因为埃及自法老时代起就盛产宝石。埃及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的左塞尔、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鲁、胡夫,直至中王国时期的拉姆西斯二世、三世等法老,都十分重视金、银、铜矿及宝石的开采,甚至专门派军队去西奈半岛,保护采矿与运输。埃及博物馆中,三四千年前制作的金银珠宝首饰,无论是项链、手银、胸花、头饰,加工之细、造型之美,令参观者赞叹不已。而被人们称做“埃及妖后”的克娄巴特拉,更是爱宝石、爱香料成癖。传说,她的宝座、睡榻上镶嵌的珠宝,数也数不清。
我们在南西奈凯瑟琳修道院参观时,曾看到路旁卖纪念品的小摊上,出售一种大如鹅卵的白石子,外形看无甚奇特,但若把石子对半打开,其中心部分,却是一团透明闪亮的晶体。问卖者叫什么石,他也说不上来。他告诉我们,这是在离圣凯瑟琳修道院不远的山中拾的。惟有当地人知道哪里有这种石子。而且找到一枚,便可陆续在附近找到七八枚。拾得之后,就地生一堆火来烧,到一定温度,石子便爆裂为二,并不破坏里面的晶体。而且,两瓣碴口对碴口,仍能合成一枚。若用铁槌或硬石敲破,便裂为几半,更易使晶体破碎,不好卖钱。我们一人买了一枚,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带回来,作为西奈一游的纪念。我们想着卖者的讲述,猜想它们可能是某种古生物卵的化石,但一直得不到印证。问埃及朋友,他们往往摇摇头,带着歉意地说:“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而在古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大小神庙参观时,发觉地上铺的厚厚一层白色碎石,竟都是水晶石。这也印证了埃及有很丰富的水晶石矿。
后来,我们去一些西方国家的朋友家中坐客时,发现他们的客厅里,同照片、工艺品、茶具、酒具及供客人随手翻阅的画报摆在一起的,还有他们从各地拾来、买来的石子。有的玲挑剔透,有的造型怪异。如果你问起来,几乎每一块石子,都能引出主人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趣事,还有主人夫妇及家人才能体味的一段温馨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