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报:徐筱璇
在第六届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上,一段婚礼现场的影片感动了与会人员。影片中烛光摇曳,鲜花绚烂,音乐缠绵,新人陶醉……影片播放期间闪光灯争相闪烁,播放后掌声久久不能停息。这段影片记录的是来自台湾克莉丝汀国际有限公司的一个婚礼设计作品。这一作品在2005年1月荣获SPECIALEVENTS美国国际宴会设计竞赛的最佳婚礼大奖,而“克莉丝汀”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唯一亚洲团队。1990年,当郭智铠、高意静夫妇成立“克莉丝汀”时,也许并没想到会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那么,克莉丝汀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会后,记者采访了郭智铠、高意静夫妇。
做“大师”不做“花匠”
16年前,郭智铠夫妇俩还缺乏雄厚的资金和人脉基础,单凭对花卉的一腔热爱,贷款400万元台币白手起家开起了花店。但他们一开始就清楚自己将来的目标是“大师”而不是“花匠”。在同行的店面都比较粗放的时候,他们就把店面装饰成欧式风格,提升购物环境。
他们还十分注重学习,不仅经常出国进修,阅读面也很广,家里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夫妇俩看到好的文章还打印出来,每天至少一篇,贴在公司的公告栏给员工阅读。郭智铠说:“做花艺对设计者的艺术功底要求很高,消费者需要经常有新的东西推出来。从业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顺应潮流甚至引领潮流。”他们就遇到过一位客人要求做一场后现代艺术风格的婚礼,高意静回家立即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和客户谈判的时候才游刃有余、言之有物,令对方十分满意,最终谈下了这笔生意。
每五年一个转型很多花店从业者都有个困惑:花店发展到一定阶段,来店里买花的始终是那些老顾客,营业额也在原地徘徊,如果再提升一步会感到比较困难。
而高意静却自豪地说,他们公司每五年就有一个转型。1990年开花店时,克莉斯汀和同行没什么差别,就是做简单的花束包装,以量取胜,把花塞满了就算完工了。但随后高意静开始思索:难道这样是美吗?为什么花卉不能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呢?于是在一次次的设计案例中摸索,夫妻俩在1995年闯出了一条新路:主题式设计,花卉用量不在大,而在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和感觉。与此同时,克莉丝汀也在做一些小型的婚礼和会场的花艺布置。但是由于花卉和其他元素总是配合不好,没法达到最佳的效果。于是,在2000年,他们开始涉足婚礼统筹策划,从灯光、音响、乐队、桌饰到名片等软硬件一条龙设计、施工。到了2005年,克莉丝汀正式成立婚礼顾问公司,集“克莉丝汀花卉设计”与“克莉丝汀婚礼顾问”两大事业为一体,主要业务为花艺设计、婚礼统筹策划、商业公关活动设计以及欧式花艺教学。目前,克莉斯汀已成为台湾上流社会最受欢迎的婚礼策划公司,共策划了850多场婚礼。高意静说:“维持现状就是落伍,我每天都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模仿没有生存力在交流会上,高意静一直强调花艺设计师要有充足的自信心。当然这是建立在广泛学习和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她对花艺界目前普遍存在的模仿、抄袭现象表示担忧。她说:“一个好的花艺作品关键在于它的思想,但我们很多的同行只是关心其所用的技巧和细部。有的拿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图片就对客户说他也可以做。但往往只学了个皮毛,对其创作缘由和内部结构都没弄清楚就照搬,学不好就弄巧成拙了。”他们就亲眼见过一个立体的模仿作品因为内部结构没有做好,在婚礼现场轰然倒下了。
模仿是初学者的必经阶段,但如果一直处于这个阶段,谈何创新?始终创不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又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呢?
追求细节的完美细节的完美是对质量的最高要求,但克莉丝汀却把这点作为对员工的最基本要求。放置玻璃花器的时候要有两个员工负责,一个安放,另一个立即擦净指印。任何道具配材,设计时规定朝哪个方向摆的,也不能有任何偏差。大型的婚礼统筹设计,由于场地的限制,在现场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实验,修改。克莉丝汀就在设计室做模拟,把场地缩小10倍,从而估算实战的时间,尽可能把意外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
在设计方面,他们也完全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他们和客户充分交流,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喜好,细心寻找和设计的结合点。比如,一个客人是双鱼座的,他们就在主婚台放了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游着两条小鱼,既呼应了客人的星座,也代表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高意静说:“我们的用心其实客人们都能感觉到,正是这样的认真尽职,才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客源。”
感动是最终目标在克莉丝汀设计的婚礼现场,把新人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时候气氛好得连一旁的钢琴师和服务员也在偷偷地抹眼泪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