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就涌现出10个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乡,100多个年产值超100万元的村;而安吉一个县的竹业年产值就高达58.6亿元。
在促进乡风文明方面。通过加强林业建设、发展森林文化、倡导生态伦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自觉植绿、护绿、兴绿、爱绿的新风尚,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实现村容整洁方面。通过构筑农田林网、绿化宜林荒山、房前屋后和村庄周围,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率,发展庭院林业等,不仅可以直接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农村自然环境和村庄、村民家居环境的和谐优美。
在管理民主方面,发展林业是农村的一项目重要生产活动。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加强集体林地管理是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必须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村干部懂得依法行政,使村民懂得依法维权。近几年来福建、江西等省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的民主化管理进程意义不可小视。
《经济》: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贾治邦: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八个重要关系:
一是兴林与富民的关系。通过兴林,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丰富的物质产品,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就业机会。而农民富裕了,就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技术、劳动投入,促进林业发展。坚持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才能使林业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生态与产业的关系。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两者既不可分割,又不可对立。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对林业的生态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有更大的余地和更高的效率;只有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既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又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所以必须把生态与产业结合起来,协调推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综合效益,林业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没有改革,就难以解决阻碍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释放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就谈不上稳定;没有稳定,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再好的计划和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所以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周密设计、精心组织,坚持民主、公开、透明、有序的原则,协调好国家、集体(企业)、群众(职工)之间的利益,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力度、节奏和时机,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确保稳定。
四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林业发展首先必须严格保护现有资源,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利用,以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和“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在科学利用中自觉有效地保护。
五是培育与采伐的关系。培育是采伐的基础和前提,采伐是培育的目的和动力。离开培育的采伐,必然导致森林资源枯竭,最终无林可采。离开采伐的培育,必然削弱培育的积极性,导致林业发展失去活力。实践证明,重采轻育或者重育轻采,都会导致林业畸形发展。只有将采伐、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育中采伐,在采伐中培育,才能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六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要靠大面积与高质量相统一的森林资源来体现。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既要保证“好”,又要保证“快”,既要有一定的数量,又要有一定的数量。林业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必须在保持一定规模,确保发展总量的同时,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资源利用率,以及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七是人工培育与自然恢复的关系。人工培育和自然恢复,都是发展森林资源的手段,一个主要依靠人力,一个主要依靠自然力。在林业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两种方式。在适宜人工培育的地方,要积极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要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林草植被;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地方,则要采取封山育林、围封禁牧等措施,人工促进自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