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中,植物防护技术造价便宜,而且随着植物的生长,强度增加,对减轻坡面不稳定性和侵蚀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筛选适用的植物,我们在深圳富源废弃采石场绿化工程中进行了试验。 试验方法:我们选择了17种耐瘠薄干旱、根系发达、适宜南方气候的野生植物(见下表)在该采石场进行种植。种植方法如下:根据地形变化,在有裂缝的石壁上砌筑种植槽,填客土至槽深2/3处,施放经过沤制腐熟的基肥,施放缓效肥50克及吸足水分的KL型保水剂1千克,苗木种下后再覆盖干草等物,以减缓水分蒸发。人工养护一年后,任其生长。 植物种下后,我们对采石场恢复绿化现场每个品种的株高生长量和冠幅生长量进行测定,每月测一次,每次每个品种测3株。一年后,调查存苗率并观测生长覆盖效果。这样的观测连续进行了三年。 然后我们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个品种的月株高平均值、月冠幅平均值、株高年净生长量、株高年净生长率、冠幅年净生长量、冠幅年净生长率、冠幅年净生长覆盖面积以及存苗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每种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忍受逆境的能力,只有生长正常,又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的品种,才是采石场绿化中成功的品种。 试验结论:经过三年的调查和观测,17种野生植物中,葨芝、桂林紫薇、柘木、茶条木、斜叶榕、灰毛浆果楝、山石榴、越南葛藤、首冠藤和铺地木兰等10种植物效果较好。其中,越南葛藤和首冠藤适宜绿化陡峭的大面积石壁;铺地木兰适宜于迹地绿化。 结果分析:在废弃石场和高速公路边坡等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段,一方面因裸露面未完全风化,尚未形成植物生存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因此保水能力极差;另一方面因山体局部植被遭到破坏,小气候环境恶化,伴随着高温和暴雨形成的强地表径流,更加剧了干旱胁迫的程度。各种植物适应干旱途径多种多样,在植物进化过程中,不同植物以不同的适应方式,表现出不同的耐旱能力。如柘木根深长粗壮,副根较多;斜叶榕根系发达,在干燥露岩的环境中都能生长;葨芝根系穿插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钙质土或酸性土均能生长;桂林紫薇根系适应力强,在石穴土或石缝中均能生长;灰毛浆果楝在石山上能生长良好;直立千斤拔根系发达,穿插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是灌木试验种中生长最快的。茶条木耐瘠薄、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在石山坡积土、石穴土、山顶石缝中均能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