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兴
花卉乘上飞机
3月13日中午1时30分,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四组村民苏发平两口子正在自家两楼一底的小洋楼门前捆扎着刚从田地里采摘回来的鲜花。这些鲜花中的一部分将于第二天早上“乘飞机”空运北京和武汉。
苏发平,今年42岁,家有4口人,虽然只有1.4亩地,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初中,不过他家的日子却过得很红火。要问为啥?答案就是他正在捆扎的鲜花。“每年种植花卉大概能赚一两万元钱吧!”正埋头干活的苏发平向记者透了一下“家底”。据他说,他家这两楼一底共270余平方米的楼房就是靠种花修起来的。
在新农村,还有很多像苏发平家靠种花富裕起来的村民。
川兴镇新农村位于西昌市邛海湖盆,共8个村民小组、787户、2700人,耕地面积7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0.45亩。近10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花卉产业,花卉种植面积由零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亩,产花800多万枝,产值达640多万元,占全村种植业总产值的51.6%。人均花卉纯收入达到1670元,占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600元的46.4%,新农村的村民靠种植花卉走向了富裕。
走南闯北找到销路
“其实,新农村能有今天的变化,和1996年西昌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村支书杨国龙说:“1996年,西昌市扶贫办为我们村垫资了20万元,从荷兰引了一批唐昌蒲(俗称十三太保)种子,并鼓励村民种植花卉,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第一年,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村里先动员50户老党员、老干部及有一定科技头脑的村民先试种了50亩。同时,把村里一位搞园艺的能手请来逐户逐户地指导种植。”杨国龙说:“当年种的花,我们以每株0.8元的价格全部销售了出去。”据了解,唐昌蒲每亩田能产2万株花,这一算,一亩的产值在当年高达1.6万元。
看到种花的效益很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种花的村民开始逐渐增加。可是花多了,销路又成了问题,1997年,村民们种出来的花有点卖不动了。为了不让种出来的花就这样烂在地里,杨国元决定到全国各大花卉市场找销路。当年,杨国元带上自己辛苦挣来的两万多元钱,跑遍了北京、西安等10多个省市大大小小的花卉交易市场,了解到了全国很多地方都需要唐昌蒲,并与不少商家达成了销售协议。
回西昌后,杨国元迅速把村里种出的唐昌蒲发到了外地市场,销售问题解决了。同时,为了扩大市场营销,该村还于1998年修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的简易花卉交易市场,以方便花农进行交易。
川兴花卉“花博会”获金奖
2000年,该村的花卉种植逐渐发展壮大到了200多亩,杨国元也逐渐成为了村里的花卉营销大户。
同时,为了给花农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的服务,2001年,该村组建了花卉协会,采取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在农业局的支持下,该村从2000年开始,每年专门聘请凉山农校的专家到村上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了部分花农到昆明等地花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几年下来,该村参加过培训的花农已达1000多人次。技术含量提高了,花卉的标准化建设、组织化程度、产品的质量得到了空前提高。
2001年,新农村自己选送唐昌蒲在全国第五届花博会上获得银奖;2003年,在四川首届花博会获得金奖;2005年,在全国第六届花博会上获得四川省花协的金奖,川兴花卉不断提高了知名度和竞争力。目前,川兴鲜花在市场上销路很好,供不应求。
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靠花卉逐步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
近几年来,新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该村新建和改建了主干道8公里、便道20多公里,实现了户户通公路。建成了引水渠50多公里。
以前,新农村没有一口沼气池,村民们做饭要么烧稻草,要么烧煤,村子里又脏又乱。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富裕起来的村民户户用上了自来水,80多户村民建起了小洋房,10%的村民用上了沼气,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手机普及率达到了100%,闭路电视户户通,彩电普及率达95%以上,5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冰箱。
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改变了,2000年,该村被我州评为凉山州的小康村;之后,又被评为西昌市的“综合模范村”、“爱国卫生先进村”;2004年,被四川省评为“省级文明村”。川兴镇新农村人,在政府的支持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敢闯敢拼的精神,为花卉产业的发展闯出了一片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