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类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为大型蛾类。一般天蛾成虫的前翅狭窄而长,后翅短三角形,复眼大,胸部粗壮,腹部末端尖,触角端部较细而弯曲;幼虫体形一般为圆筒形,腹部由11节组成,其中第8节背板有一个尾角,腹部各节常有自气门上方向后斜向背部的斜形带纹。天蛾种类较多,为害园林植物的天蛾害虫主要有蓝目天蛾、豆天蛾、葡萄天蛾、白薯天蛾、榆绿天蛾、桃六点天蛾、霜天蛾等。现就其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危害特点
天蛾低龄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表皮,多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高龄后的大幼虫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部分叶脉和叶柄,严重时常常食成光枝,削弱树势。树下常有大粒虫粪落下,较易发现。
二、几种天蛾的识别及习性
1.蓝目天蛾学名Smerinthusplanusplanus
Walker,别名柳天蛾、蓝目灰天蛾。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凌霄、杨、柳、桃、樱花、丁香、海棠、女贞等园林植物。
蓝目天蛾的蛹
蓝目天蛾的幼虫
蓝目天蛾的成虫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至35毫米,翅展80至90毫米。体翅灰黄至淡褐色。触角淡黄色;复眼大,暗绿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个深褐色大斑。前翅顶角及臀角至中央有三角形浓淡相交暗色云状,外缘翅脉间内陷呈浅锯齿状,缘毛极短。亚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深褐色;肾状纹清晰、灰白色基线较细、弯曲;外横线、内横线下端被灰白色剑状纹切断。后翅淡黄褐色,中央紫红色,有一个深蓝色的大圆眼状斑,斑外有一个黑色圈,最外围蓝黑色,蓝目斑上方为粉红色。后翅反面眼状斑不明显。
卵椭圆形,长径约1.8毫米。初产鲜绿色,有光泽,后为黄绿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0至80毫米;头较小,宽4.5至5毫米,黄绿色,近三角形,两侧色淡黄;胸部青绿色,各节有较细横格;前胸有6个横排的颗粒状突起;中胸有4小环,每环上左右各有1个大颗粒状突起;后胸有6小环,每环也各有1个大颗粒状突起。腹部色偏黄绿,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有白色或淡黄色斜纹7条,最后一条斜纹直达尾角。尾角斜向后方,长8.5毫米左右。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片黑色,前方常有紫色斑或淡黄色点,腹部腹面稍浓。胸足褐色,腹足绿色,端部褐色。
蛹长柱状,长40至43毫米。初化蛹暗红色,后为暗褐色。翅芽短,尖端仅达腹部第三节的2/3处,臀角向后缘突出处明显。
⑵生活习性:蓝目天蛾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寄主附近根际土壤60至100毫米深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7月中、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9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成虫多在晚间羽化,成虫爬出蛹壳时,排出较大量的带黄色的乳白色混浊液体。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一般多在夜间进行交尾、产卵。产卵地点在叶、枝、干、土块上均能见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