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般以叶背及枝条上为多。卵单产,偶有产成一串的,均以粘性分泌物牢牢粘着,每雌虫一生可产卵200至400粒。卵经7至14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大多能将卵壳吃去大半,然后爬到叶背面主脉上停留,以腹部第六节腹足及臀足紧抓叶脉。能吐少量的丝,偶尔跌落时,能悬挂在树上。1至2龄幼虫分散取食较嫩的叶片,将叶吃成缺刻;4至5龄幼虫食量骤增,特别是5龄幼虫取食量极大,常将树叶吃尽,仅剩光枝。幼虫共5龄,幼龄幼虫体色与寄主叶色相似。4龄后雌幼虫的体色较黄,雄幼虫的体色较绿。老熟幼虫在化蛹前2至3天,体背呈暗红色,即从树上爬下钻入根际土壤中,在土内钻成一椭圆形土室,在土室过1至2天,即蜕皮化蛹越冬。
2.豆天蛾学名ClanisbilineatatsingtauicaMel1,别名刺槐天蛾。分布除西藏未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刺槐、柳、泡桐、女贞、榆树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0至45毫米,翅展100至120毫米。体、翅黄褐色,头及胸部有较细的暗褐色背线,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棕黑色横纹。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处有淡白色较大的半圆形大斑一个;中央及外缘有一部分颜色较深;有波状横纹数条;翅顶有一条暗褐色斜纹将翅顶角分为两半。后翅暗褐色,中央深褐色,翅的基部及后角附近淡褐色,并有2条明显的波状纹。
卵椭圆形,2至3毫米,初产黄白色,后转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90毫米,黄绿色,体表密生黄色短刺颗粒,中胸有4个皱褶,后胸有6个皱褶。头部形状,1至2龄时为圆形,2至4龄时呈三角形。胸足呈褐色。腹部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倾斜的黄白色斜纹。臀背具尾角一个,伸向后方,仅达至臀板中部。
蛹长约50毫米,宽18毫米,红褐色。头部口器明显突出,略呈钩状,喙与蛹体紧贴,末端露出。5至7腹节的气孔前方各有一气孔沟,当腹节活动时可因摩擦而微微发出声响;臀棘三角形,具许多粒状突起,末端不分叉。
⑵生活习性: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9至12厘米土层越冬。翌年春天移动至表土层化蛹。蛹期15天左右,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盛期。成虫飞翔力很强,有趋光性,白天静伏枝叶中,夜间出来活动,寿命6至10天。卵一般散产于叶背面,少数在正面,每叶l粒或多粒,每雌平均产卵350粒。卵期6至8天。卵于7月中旬至7月下旬孵化,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散。幼虫共5龄,有趋光性和转移植株的习性。4龄前的幼虫白天栖息于叶背背光处,夜间取食,阴雨天幼虫则全日取食;4至5龄幼虫白天多在叶片上取食,并常常转株为害。幼虫期约30天左右。老熟幼虫一般于9月中旬入土越冬,虫体呈马蹄形,曲居土中。
豆天蛾的成虫
豆天蛾的卵
3.葡萄天蛾学名AmpelophagarubiginosaBremeretGrey,又名葡萄轮纹天蛾。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主要危害葡萄、爬山虎等园林植物。
葡萄天蛾的低龄幼虫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30至45毫米,翅展80至100毫米。体肥大,呈纺锤形。触角约20毫米,背面黄色。体翅茶褐色,体背有一条浅灰白色线由胸背直通腹部末端,腹面呈红褐色。前翅顶角突出,有4至5条暗茶褐色横纹,中部横线较宽,外部横纹较细成波状,外缘有不太明显棕色横带一条,前缘近顶角有浓茶褐色三角斑一块。后翅黑褐色,外缘及后角附近各有茶褐色横带一条,缘毛浅红色。前后翅反面红褐色,各横线黄褐色。复眼球形,暗褐色。
卵圆球形,直径约1.5毫米,表面光滑,淡绿色,孵化前淡黄绿色。
幼虫老幼虫体长约80毫米,绿色,背面较淡。头部有2对近于平行的黄白色纵线,分别于蜕裂线两侧和触角之上,均达头顶。前、中胸较细小,后胸和第1腹节较粗大。腹部各节有浅黄色斜纹和黄色颗粒状小点,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锥状尾角,向下方略弯,青绿色。
蛹长45至55毫米,长纺锤形,初淡绿色,后变为棕褐色。
⑵生活习性: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表土下3至7厘米内越冬。6至7月发生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交尾、产卵。有趋光性,黄昏常在林中飞舞。卵散产于叶背面和嫩梢上,每雌产卵400至500粒。成虫寿命7至10天。卵期约7天。幼虫白天静伏,静伏时头胸收缩稍扬起,受触动时头左右摆动口吐绿水示威,晚上活动取食,蚕食叶片呈不规则状,严重时仅残留叶柄。幼虫活动迟缓,常吃光一片叶后,再转移其他枝叶取食。幼虫期40至50天。7月下旬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蛹期一般约10天。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