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度地区气温低,设置有顶、侧窗自然通风即可;中、低纬度大陆性气候明显的地区,以上措施都应结合使用;空气潮湿的海洋性气候地区,可以不设水帘和喷雾降温设施。降温设施的运行要以满足光照为前提,以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为基准,实行同步协调控制。
强制排风和水帘降温系统一般要在夏
秋季节,当室内温度通过自然通风已无法降到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时开始起用。由于温室作物叶片普遍偏大、偏薄(高湿和光照偏弱造成),根系生长又不如露天环境发达,因此,温室作物更不耐环境的急剧变化。如一些叶片宽大的草本花卉,遇连续阴天后突然转晴会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阴天过后转晴,温室内温度急剧升高,根部温度回升较慢,根系吸收能力较差,水分供应不上引起的。如果突然启动风机和水帘降温设施,更会迅速改变温室的温、湿度环境,使作物一时适应不过来而受更大伤害。
根据观察:干燥季节启动风机降温5分钟后,室内温度即可下降5℃至8℃,湿度下降30%至60%,同时启用水帘则温度下降更快,湿度下降幅度则相对减缓。温、湿度急剧变化对温室园艺作物的急性伤害是脱水萎蔫,隐性伤害是易形成畸形产品。
(2)加温设施的配置和使用温室生产到了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份,这三个月是一年中温、光条件最差的时间段,为了确保温室作物的正常生产,必须考虑增设加温设施,即便是日光温室也要考虑短时的加温,以防止长期雨雪天气过后降温并突然转晴对作物的冻害。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有备无患。加温设施可根据当地的极端低温和温室的保温能力来选定,以保证在极端低温来临时温室作物不受冻害为准。正常低温季节可根据经济承受能力和当时产品的市场情况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加温生产。
地温对于温室作物的生理作用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气温高低是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地温的高低不易被察觉。地温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根系的生长和生理活性。受“热升冷降”原理的影响,温室内的热空气悬浮于上面,冷空气沉降于下面,且由于阳光被温室覆盖材料及作物茎叶所截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已很微弱,已起不到为地面辐射升温的作用。
据测定:夏天日光温室的地面在没有植物和任何遮盖物时,地表温度可高达57℃至63℃,覆盖60%黑色遮阳网的地表温度也在36℃至40℃之间,而在生长茂盛的作物行间地表温度只有30℃至34℃。所以在夏天定植作物时往往地温太高,容易造成高温伤苗和诱发病毒病发生。冬天植株生长茂盛的温室地表温度偏低,而刚定植的小苗阶段地表温度相对较高,早晨加盖地膜比不盖地膜的地表温度可高出2℃至3℃。根据我们测定:即使具有空气加温的温室,白天室内温度可达到20℃至28℃,夜间为13℃至16℃,而地表10至15厘米处的地温只有13℃至15℃,这对于大多数园艺植物来说都是不适宜的,园艺作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的最佳温度应该是在16℃至25℃之间。所以,冬天必需考虑根部的加温和保温,夏天则应采取降温措施,以创造最佳的地温环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冬季温室栽培提高地温比提高气温更经济有效。
3.温室湿度调控及其设施配置
通常情况下,温室的湿度是偏高的,特别是冬季和雨季(东南沿海地区4至6月的“
梅雨”季节、华北地区的8月份“桑拿”天气),当相对湿度超过85%时,对园艺作物生长不利,一方面容易抑制作物的正常蒸腾和诱发真菌病害;另一方面易引起温室结露,降低温室的透光率。但在北方的春、夏季节和南方的夏、秋季节,则会出现相对湿度偏低的问题,温室内的相对湿度有时低于30%,对花卉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障碍。
温室的排湿可借助于通风设施或通过升温来达到降低湿度的目的,还可以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和地面覆盖来减少室内湿度。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季节性的湿度过低(华北、西北地区的3至5月)是常有的现象,空气湿度过低易诱发病毒病和白粉病,并引起花瓣卷曲和花瓣边缘失水干枯。所以,温室内也必须增设微喷加湿设施,根据不同品种对湿度进行调节,把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白天控制在60%至85%之间,夜间控制在50%至70%之间,才能有利于多数花卉作物的正常生长。
(本版图片由峥嵘提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