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到底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却引起了《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园林》中国三大园林代表性学术刊物主编的共同关注,并将其作为本月23日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风景园林主编沙龙”的核心议题。本报节选部分发言进行刊登,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编者
沙龙成员王绍增:《中国园林》杂志主编王向荣:《风景园林》杂志主编张德顺:《园林》主编何凤臣:《风景园林》副主编金
荷仙:《中国园林》副主编
主持人何窻: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何窻:我们经常提到真善美的话题,这其中,真和伪是在探讨科学,善和美是在探讨情感和艺术。这是一个感性理解和理性理解的过程。在中国,风景园林跟工学学科、建筑学有很不一样的地方。全球化以后,各个学科的科技含量都在增加,我们却比较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今天举办这个沙龙,希望各位嘉宾能够就科学化和风景园林的出路这一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为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指明方向。
如何认识科学 王绍增:对于科学,我们应有如下认识:第一,科学是追求真理的途径之一,但科学本身不等于真理。第二,不能把研究本身和研究结论等同为科学。因为研究有科学的,也有不科学的。第三,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非系统化的知识不是科学。但反之,也不能说只要经过系统化的知识就都是科学。第四,不能说有用的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和技术不能混为一谈。
王向荣:科学可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而这种地域性肯定会影响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自然科学没有国界,是全人类的财富,对设计也同等重要。
何凤臣:关于科学的认识问题,我同意王向荣老师的观点,人文科学更多地强调一种心灵的感触或情感的寄托,同时也一定会带有民族性。相比之下,自然科学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发展中似乎更应该加以强调,特别是生态学、人体工程学等我们以前根本没有涉及到的学科。作为《风景园林》的副主编,我在审稿的时候也很注意这一点。
风景园林与科学的关系 张德顺:1981年我考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本科,那时师兄师姐告诉我一定要学好素描,搞好设计,而物理、化学、数学这些东西学一学就算了,对搞园林的人用处不大。1985年我读研究生,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其他学科的同学一比就发现:我们学园林的自然学科功底明显和其他学科的人有很大差距。同样是研究生,别的专业有很多数据和表格,能发表很多论文,而我们往往就是一个规划说明,一个设计说明,或者谈谈什么发展现状和未来。受传统思维和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对园林没什么用处,因此也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支撑。
金荷仙:风景园林这个专业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科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能让设计师的想法成为可能。而现在不少人觉得风景园林学科比较难出论文,如果在其中增加一些科学含量,就比较容易在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但我始终觉得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王绍增:现在几乎全世界都认为科学是可以信赖的,因此科学化就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目前,风景园林行业中的科学化有以下几个显著表现:第一个是全球化和时代化的发展,第二个是生态主义的泛滥,第三个是园林审美的科学化倾向。现在我们在做项目评审时,如果说这个项目哪些方面不科学,几乎就能称得上是对该项目的致命一击。
近些年,我开始对这种科学也产生某些怀疑。从1997、1998年以后,大批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我自己也出国考察多次,和国外同行接触多了,渐渐发现其实科学主义在国外也实行不开,也是有些人讲科学主义,有些人不讲。
王向荣: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谈。第一,科学跟风景园林学科的关系。风景园林学科是伴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不可能排斥科学,科学肯定要在相当多的方面引领园林学科发展。第二,科学跟设计师的关系。设计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每个设计师对科学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人把设计当成一种科学,其出发点是科学的出发点;有的设计师的设计基本上与科学无关,就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表现。这两类设计都能产生非常出色的产品,这两类设计师中也都能出现设计大师。当然,还有更多的人试图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建立关系,在设计中加以综合运用,而不是强调某一方面。
科学化与风景园林的出路[1] [2] 下一页